天才一秒记住【如春小说网】地址:https://www.ruc1.com
当然,这是乾隆一厢情愿的打算。
历史在无情地走自己的路,中英贸易日益发展,交往更频繁,矛盾更尖锐。
是顺应时势采取主动,稍稍开放,给中国打开一个通向外部世界的窗口;还是顽固不变,严密封锁,拒绝交往,直到大门被侵略者的炮火所轰塌。
历史摆在乾隆帝面前的就是这样的选择。
可惜乾隆和他的大臣们封建观念根深蒂固,对方兴未艾的抗清起义十分恐惧,对外来势力极为鄙视,深怀成心,选择了错误的方针,不愿开放中国的门户,一次又一次失去调整对外关系的机会。
可以影响历史进程的最重要的机会就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到中国,觐见乾隆,这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清政府仍然顽固地拒绝主动进入世界历史的潮流。
对马戛尔尼的组成、使命、出发、航程,清政府的对策、接待、觐见、交涉以及使团的返回英国,作为极为详尽、细致的研究,把二百年前使团活动的历史场景再现在读者面前。
使我们确实看到这一使团在中外早期交涉史上的重要性,体会到由于谈判中止而给中国留下的不良影响。
当年英国政府迫切希望和中国建立正常关系,其态度是积极而郑重的,派出了耗费巨大、人员众多的外交使团,其正式成员以及士兵、水手、工役达七百余人,分乘五艘船支,经过十个月的航行,才到达大清口外,由于英国使团以补祝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所以清政府最初的反应也是良好的,命令沿海各省做好接待工作,破例允许使团从天津进口。
为了能在热河避暑山庄接见英国使团,乾隆取消了每年例行的围猎,对使团的食物免费供应,十分丰盛,并预先规定使团回国时将赏给可供一年食用的粮食。
一个英国使团的成员写道:“在伙食的供应上,我们迄今是很少理由可以提出异议的。
关于这一方面,我们所受的待遇不仅是优渥的,而且是慷慨到极点”
。
[9]
这一切并不预示中英谈判将会顺利进行。
由于两国文化背景和政治观念迥异,对这次正式的外交接触的理解也不同。
中国方面认为,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只是单纯的祝寿、观光,仰慕中华的声教文明;而英国的目标是希望与清政府谈判,改变现行的贸易体制,扩大通商,建立经常的外交联系。
中英外交接触一开始就碰到了无法解决的难题,即是觐见皇帝的礼仪。
清朝自视为“天朝上国,其他外国都是蛮夷之邦,它把广阔的世界纳入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按照封建等级,名分构成的朝贡体系,英国也好,俄国也好,都和清朝周边的藩属国家、弱小民族一样,都应葡伏在自己的脚下,除了朝贡关系以外,它不知道国际之间还存在什么别的关系。
因此,英国使臣觐见皇帝自然要行三跪九叩首之礼,这对欧洲国家来说被认为是屈辱,决不能接受。
中英双方都认为这一问题,涉及国家的尊严和威信,难以找到妥协的办法。
早在顺治时,俄国巴伊科夫使团、康熙时俄国尼果赖使团到北京,就发生过类似的争执。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再一次遇到了这个解不开的死结。
这表明了在长期与世隔绝状态中形成的中国封建政治、文化制度和观念形态,与世界各国存在着极大的鸿沟,中国要进入世界,和其他国家开展正常的交流,需要经历长期的、艰难的适应过程。
由于礼仪的争论,乾隆帝极为不快,接待的规格立即改变。
谕旨中说:“似此妄自骄矜,朕意甚为不惬,已全减其供给。
所有格外赏赐,此间不复颁给。
……外夷入觐,如果诚心恭顺,必加以恩待,用示怀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