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如春小说网】地址:https://www.ruc1.com
然而,这种“繁荣”
是一种需要认真辨析的“繁荣”
,它的“泡沫”
质地和“神话”
性质可能会导致对影响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那些真正问题的掩盖与遮蔽。
说得耸人听闻一点,我甚至觉得,我们当前的长篇小说创作确实“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其中至少有不下于一半的所谓长篇是地地道道的垃圾。
而且,即使抛开那些“垃圾”
性质的长篇小说不谈,那些水平线以上的长篇小说也仍然面临着诸多危机与困境。
其一,倾斜的“深度模式”
。
长篇小说作为一种“重文体”
,追求“深度”
本来无可厚非。
但追求什么样的深度,怎样追求深度则是一个重要的艺术问题。
在这方面,中国当代长篇小说所走的弯路、所陷入的误区实在不少。
比如真实性与本质论就是很长时间以来中国长篇小说的一个“深度误区”
。
所谓“真实”
、“本质”
、“必然”
等语汇曾一度是许多长篇小说追求的目标并被视作了小说深度的标志。
但是对现实的描摹与反映并不能用外在的、客观的“真实”
去验证,那只能导致形而上学的认识论;而对历史本质的抽象概括也可能恰恰是牺牲了历史的本质和历史的丰富性。
在这方面,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红色叙事”
特征的长篇小说固然暴露了比较明显的局限,即使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革命”
面貌出现的新潮长篇小说也未能免俗,它们不过是以新的本质论取代了旧的本质论,以新的形而上学取代了旧的形而上学,其深层的思维局限可以说与前者仍是殊途同归,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失望。
再比如,病态的哲学崇拜与思想崇拜也同样是一个“深度误区”
。
从“红色叙事”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注经式”
演绎,到新潮文本对西方现代哲学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的移植与转译,中国文学的“哲学贫血”
、“思想贫血”
问题不但未能得到有效缓解,反而变得越来越严重了。
如果说从前的长篇小说往往以其单一的意识形态性图解生活,人们从作品中总是感受到时代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共同思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