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如春小说网】地址:https://www.ruc1.com
在母亲死后,女儿患上了严重的焦虑性神经症。
一个心理医师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这个女儿之所以得病,是由于她觉得自己并没有尽心尽力地照顾母亲,从而陷入了深深的内疚之中,她在为母亲的去世而感到悲痛。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她潜意识中对母亲的憎恨。
实际上,在她母亲死后,她对母亲的憎恨再也没地方发泄了,这才是她患病的真正原因。
在一定的程度上,这种情况在很多人的身上也曾发生过。
他们从来就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确实憎恨过自己的父母、丈夫或妻子。
从心理上讲,他们是生活在了自己编织的谎言之中,从来就没有意识到,爱其实是一种混合物,其中掺杂着怨恨和敌对的情结。
他们是从来不敢承认自己在某个时期内爱的情感中蕴藏着恨这一事实。
如此,在亲人离开他们后,他们就过度地陷入了病态的负罪感之中。
他们不可能再向死者发泄心中的怨恨了,于是,便将这种怨恨发泄到了自己的身上!
这种深藏在自己内心世界并得不到发泄的仇恨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心理上的疾病。
社会教育我们不应该对死者的过失念念不忘,要记住死者优秀的一面。
这样,我们只能沉默了,心里面的憎恨也就无从宣泄了,惟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在心里面默默地记住他们的缺点与不足。
当一个人因悲伤过度而陷入了病态,即便是一点不起眼的矛盾和失败也会让他身负罪恶感。
正文 第六章 消除悲痛的步骤(7)
更新时间:2010…4…15 9:26:58 本章字数:1699
在这里,我们开始怀疑,所谓的悲伤和内疚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
透过这种表面,其背后才是心理混乱的真实缘由,那就是在与我们的父亲、母亲、丈夫和子女生活的过程中,积压在我们心中的不满情绪和怨恨。
倘若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应该怎样消除这方面的心理疾患呢?
宗教在这儿派上了用场,它以赎罪的方式为这些病人提供了发泄这种病态情感的渠道。
宗教向他们的信徒们保证:上帝是会原谅他们那些不为自己所意识到的罪恶的,只要他们能够忏悔自己的罪过,做一些有利于社会的善事就可以弥补自己的罪恶。
当家中的一个成员离世后,将他的遗产和遗物捐赠给慈善事业和宗教组织,这样的举动就能够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因此他们通过这种捐赠行为将潜意识中对死去亲人的憎恨发泄了出来。
现代心理学也可以提供一种有效治疗这类病症的方法,那就是通过参加强度较高体育运动。
心理学家发现,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运动,有利于病人内心的自我指责、自我摧残情绪的释放。
受过现代心理学专业训练的宗教人士也认为,对悲痛者而言,每一次爱的体验中都掺杂着怨恨的成分。
一个人如果能够认识到,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瑕的人,即便是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也如此,例如,父母、兄弟或同事,对他们怀有仇视的心理,也是十分正常的,那么压在我们心头的那个不必要的负担也就卸去了,就如阳光普照大地,那些成年累月笼罩在生命地平线上的乌云就会被驱散殆尽。
这样,悲伤者就会从深深的负罪感和受压抑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宣泄是超越痛苦的良方
精神病学领域的各项研究都表明,应当将痛苦宣泄出去而不是试图去压抑它,应该向自己的伙伴、朋友倾诉而不是去逃避,应该摆脱掉一蹶不振的情绪,应该去积极地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这是相当必要的。
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古代犹太的智者对人性及人的需求就曾有过这种敏锐的觉察,而这些早已被我们这个开放、富足的时代所遗忘了。
实际上,传统的犹太教就已经设计出了医治心灵悲痛所需要的全部方案,这些方案对现代心理学家仍具有现实上的指导意义。
所不同的是,那时候的犹太人还没有现在科学实验上所具有的仪器,也不可能像现在一样进行系统化的病例研究。
当然,他们也不可能了解这套方案之所以产生效果的深层次原因。
《圣经》中记载,对于亚伯拉罕、雅各和大卫而言,表达痛苦是没有必要去掩饰的事情,也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