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如春小说网】地址:https://www.ruc1.com
莎士比亚曾经这样说:“人死了后……虫子吃掉了他的尸体,但并非因为爱。”
无数关于死亡的例子说明,人们对死去的人们的爱,体现的是人类消极的、依赖性的一面,而不是一种健康的,成熟的人际关系。
长年的不到缓解的抑郁症是鲜有的,这个事实足以说明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爱。
但抑郁症发生的病例又实在是太多了,这让我们对此不得不产生一些怀疑,这至少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爱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靠的。
现在,依赖的靠山没有了,人们就无法忍受了。
如果一个人陷入悲痛而不能够自拔,一点也不为自己往后的日子着想,甚至淡忘了自己身上的责任,这不正说明了在他的爱中村瞒着某种缺陷吗?他根本就没有真正地成熟起来,成为一个可以自立的人。
当一个人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后,坟墓就成了他永远的栖息地,他是永远也体会不到亲人正因为他的死亡而在顾影自怜中逐渐沉沦。
我们也许很难相信,一些人与其说是为了亲友的死而哀伤悲痛,倒不如说是他在为自己哀伤痛苦,为自己的生活中缺少了依靠和向导而哭泣。
因此,心理学家和宗教人士现在比较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帮助这些尚不能自如地处理亲缘关系的人,让他们在亲人离开之际,就在情感上慢慢地成熟起来。
正文 第六章 消除悲痛的步骤(6)
更新时间:2010…4…15 9:26:56 本章字数:1382
近来,我在读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勒斯特的《家中的葬礼》时,发现了一个悲痛异常且倾向于自杀的例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因失去儿子陷入悲痛而不能自拔的母亲,她拒绝生活,也拒绝丈夫的爱,而且他还将悲伤深深地藏在自己的心底,丈夫想尽一切办法来打开妻子的心扉,和他一起去分享苦难,他如此恳求妻子重新将生活的火焰点燃:
让我进入到你的悲痛之中吧……
尽管你自己能够承担得起,
是谁让他成长,又让他的母亲失去了第一个孩子。
在爱面前,一切都无法抚慰。
这位母亲仍然拒绝去化解自己的悲愤,他已经决定让自己继续沉浸在悲伤之中,他不无痛苦地对丈夫说:
朋友们假装着共同走向了坟墓,
但死神来临,我们都掉头了。
他们千方百计地要回归生活,回归那些可以理解的生命。
邪恶的世界啊,我不要这样的痛苦,
如果我们能改变它。
噢,我不要,我不要!
消除不必要的负罪感
还有一个原因造成了我们心理上的焦虑,那就是负罪感。
这种负罪感在生者与死者之间构筑了某种微妙的关系,这个原因人们关注得很少。
几乎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各种情感是经常混合在一起的,即使是在爱的过程中也可能掺杂着怨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宗教情感的熏陶使我们为此而感到羞愧难当。
绝大多数人在他们的一生中从来就不敢承认他曾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怀有憎恶和怨恨。
这样,人们在社会习俗的强迫下变得逐渐虚伪起来,更为不幸的是,这种虚伪已经渗入到了自己的潜意识中,自己根本就难以觉察。
有这样一个女儿,她的母亲经常使唤她、奴役她,使她成为自己强烈占有欲的牺牲品。
但在道德律令的束缚下,在他自己生命职责的感召下,她仍旧强迫自己去爱戴自己的母亲。
因为社会教育儿童要“尊敬你们自己的父母”
,所以女儿觉得,将自己的一部分想给母亲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