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如春小说网】地址:https://www.ruc1.com
同学们当然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老师很奇怪,他似乎也听到一点什么,便问:&ldo;怎么回事?哪个周老师?&rdo;同学们笑得更响了。
这种笑声经常响起,现在回想,那是我在童年时代种下的珍贵疫苗,帮我防治了一辈子学术流行病。
在我以后的文化活动中,什么奇特的事情都发生过,惟独&ldo;周老师&rdo;怎么也不会看&ldo;王老师&rdo;一眼。
但是妈妈还是不放心。
她一直在想,那么奇怪的语法课,为什么会让那么多老师去听呢?那背后似乎有一条牵涉到某种文化排场的路,但她明白那是一条通向&ldo;书毒头&rdo;的死路,万不能让她的儿子走上去。
终于她下狠心了,与祖母商量决定,立即采取防范措施:让我接手,为全村读信、写信。
那年,我七岁。
第二年,妈妈怀了我的二弟,更把她每夜为村民记工分、算账的事务,也交给了我。
我受宠若惊。
不仅是受妈妈之&ldo;宠&rdo;,而且是受全村之&ldo;宠&rdo;。
从此以后,这间屋子的主角和中心,全是我。
每天夜晚那些村民热切的目光依然穿过腾腾烟雾落到小油灯前,灯光映照着的已不是那位年轻妇女,而是她的儿子。
读信、写信,一般是在我傍晚放学以后。
记工分、算账,是在晚上。
也有一些比较复杂的长信要在星期天写。
现在回忆起来,最复杂的是三家的信。
一家是村东头的讨饭奶奶。
她过去讨过饭,现在早已不讨,住在一间极小的屋子里。
她有一个儿子,参加志愿军,到朝鲜打仗去了。
因此她是&ldo;军属&rdo;,小屋门上贴着一张写有&ldo;
光荣人家&rdo;四个毛笔字的红纸,窗内挂着她儿子穿军装的照片。
每逢过年过节,村里都会敲锣打鼓地去慰问,还会送上一点粮食。
但是,这并不能改善她的日常生活。
她不知早年受过什么伤,每天我上学经过她家,总能听到她&ldo;哎哟、哎哟&rdo;的呻吟声。
她多么希望,儿子能寄一点钱来,给她治病。
但是,作为普通战士的儿子显然没有这个能力,而且当时农村医疗系统还没有建立,该到哪里去看病呢?到城里?谁陪去?住哪里?该出多少钱?这事,连当时的村长、乡长也无能为力。
她总是星期天早晨到我家来,要我读信、写信。
她口述写给儿子的信,口气非常委婉,总说一切都好,夏粮快下来了,只是老毛病没有好转,儿子不用挂念她,好好在前线打仗、立功。
她儿子的来信,字写得又好又潦草,但我听说她儿子没上过学,估计那信是由部队的文书代写的。
儿子的信中总是要讲一段一般形势,然后说到朝鲜天冷,鼻子都快冻掉了,接着说我们的战斗热情战胜了寒冷等等。
老奶奶让我回信,又一次说到自己的病,这次不是希望儿子寄钱了,而是希望通过部队在浙江当地的医生,给她治一治。
儿子下一封信大概是与部队领导商量了,除了写给母亲的一页外还附了一页给乡政府。
老奶奶立即拿着那页信一拐一拐到乡政府去了,但我知道,乡政府的办法十分有限,老奶奶的呻吟声还是每天从小屋中传出。
第二家也是一个军人的家属,不同的是那军人是军官,那家属是妻子。
军官姓余,是我们本家,先在北方驻守,后来移师舟山,那么近了,居然也没有回家来看一看。
有很长时间,他妻子一直以为他战死了,眼泪汪汪地去找村长和乡长,村长、乡长告诉她,如果战死会有通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