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如春小说网】地址:https://www.ruc1.com
是重复的,但这种重复是一种有变化的重复,变化和重复是融为一体的,拿许三观卖血后吃爆炒猪肝和二两黄酒的情节来看,每次重复就都有新的情感内涵。
而在小说的结尾则达到了高潮,“三盘炒猪肝,一瓶黄酒,还有两个二两的黄酒”
,许三观说,“我这辈子就今天吃得最好。”
再比如,许三观给全家人精神会餐吃红烧肉,在一般作家看来,描述一遍就够了。
但余华却让许三观重复了四遍。
通过重复,吃红烧肉本身反而变得不太重要了,而文本的抒情性旋律和情感节奏却被凸现了出来,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叙述效果。
三 可能与启示:《许三观卖血记》之于余华的意义
《许三观卖血记》作为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文本,无论对于余华本人,还是对于转型期的先锋作家群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看来,《许三观卖血记》标志着先锋作家在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上已经完成了由浓向淡的转型,这种转型可以视作先锋作家自八十年代以降所掀起的文学观念革命的终结。
它提供了先锋作家告别极端和炫技式写作的成功范例,它以对简单和朴素的追求显示了作家们艺术自信心的增强、艺术能力的提高和艺术心态的逐渐成熟。
余华通过《许三观卖血记》这样的文本回击了文学界对于先锋作家所谓现实失语和玩弄形式的指责,确证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如果说在八十年代初余华等人对形式的迷恋可以视作他们艺术上不够自信,以及试图以夸张的形式掩盖艺术能力不足的证据的话,那么此时的余华已经可以用《许三观卖血记》理直气壮地去向文学界挑战:传统的形式我同样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而即使抛却所有的技术写作因素,我的文本同样也能获得巨大成功。
这也就意味着余华可以拥有这样的自信:你们所做到的我同样可以做到,而我可以做到的你们却未必能够做到。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把余华的艺术“转型”
简单地看做一种妥协或媚俗的行为,实际上它不是盲目的慌不择路的逃亡,而是一种自觉的艺术选择,是一种艺术的自证行为。
另一方面,艺术回到它的单纯和朴素状态,不是艺术的退化或撤退,而正是作家走向自由境界的一种标志。
因为,对作家来说技术滞后的焦虑固然是一道枷锁,而为技术所困同样也是一道枷锁。
《许三观卖血记》这样的文本对于技术的远离实质上是同时抛弃了束缚作家的二重枷锁,作家此时才真正感受到了主体解放的快乐。
在此,我们也应看到,余华的转型并不能简单地看做是对于“技术”
的否定与抛弃,也不能看做是对于“先锋前”
艺术形式的复辟,实际上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
的过程。
正如余华自己所意识到的,叙述、技术、形式对中国作家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他说过:“对现代叙述的了解和慢慢地精通,是我自己的叙述得以完善的根本保证,也使我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叙述上的自由”
;“我感到今天的写作不应该是昨天的方式,所以我的工作就是让现代叙述的技巧,来帮助我达到写实的辉煌。”
① 如果没有了先锋写作阶段余华对于现代技术的“精通”
与实践,我们很难想象他会有《许三观卖血记》所代表的艺术转型的巨大成功。
同时,余华的“转型”
并没有与他从前的写作一刀两断,如果说他先锋时期的写作是出于对文学可能性的追求的话,那么他的“转型”
也正是挖掘艺术可能性的一种方式。
也就是说,“转型”
对于余华也同样只是一种可能性,只是一种艺术探索的阶段性尝试,它不应该也不可能是艺术的终点。
我们不能把它绝对化、神圣化,不能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