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如春小说网】地址:https://www.ruc1.com
性质的叙述文字对于深化作品思想意蕴和精神主旨的特殊价值,但同时这种“哲学语态”
实际上也为毕飞宇的小说在艺术上设置了两个难题:一是观念化问题;一是感性与理性、经验与哲学的游离问题。
应该说,在毕飞宇一部分小说中这两个问题是明显存在的,叙述者抒情、议论的冲动多少影响了小说的整体美感。
但对这个问题又不能一概而论,同样是在小说中直接阐述形而上思想,他的“第一人称”
视角和“第三人称”
视角小说的效果就不一样。
“第一人称”
小说由于有着自我体验性的成分,主人公和叙述者基本上是重合的,其所抒发的哲学就有了感性特征,虽然仍然难免观念化,但这种观念化由于与人物的性格、身份、经历等结合在一起就具有了可信性。
而“第三人称”
小说当作家完全从寓言化的视角来表达形而上思索时,其观念化局限也许会得到有效的克服,但当作家直接如“第一人称”
小说那样倾诉“思想”
时,经验与哲学、故事与哲学游离的矛盾就会被彰显出来。
《卖胡琴的乡下人》等“第三人称”
小说的不足大概就源于此。
《孤岛》在整体寓言效果的营构上相当成功,具有客观性的第三人称叙事语态的贯彻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主观性的叙事成分破坏了小说的艺术谐和,比如,对于小河豚的叙述:“她不懂做作也不会做作。
在她身上,一切都是自然的懵懂的,道德、规矩、社会、伦理……这些与她无关,从生下来那一天就与她无关。
她不需要明白这些,她只是一个女孩,完全的、彻底的、同时也是完整的女孩。”
我能理解作家对于女主人公的喜爱,但是这种迫不及待的“定性化”
的叙述实在是与整部小说寓言氛围不谐和的败笔。
相反,上面我们分析过的《是谁在深夜说话》以及长篇新作《那个夏天那个秋季》则是毕飞宇以“第一人称”
进行“形而上”
叙述最成功的小说。
在《那个夏天那个秋季》中,作家叙述主人公耿东亮在现代社会的自我迷失和人性异化,第一人称的自述中个体的体验、困惑、疑虑与他独特的经历和故事紧紧叠合在一起,“形而上”
的思想已溶入了主人公的夜游、哭泣、呼喊,甚至身体的每一次疼痛体验中。
耿东亮不是一个“哲学家”
,但是他用他的语言、他的世俗举止、他的身体在具体演绎着西方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哲学主题。
作家在这部小说中对于“形而上”
思想的世俗化和本土化阐释自然而不突兀,应该说是他多年探索的一个成功结晶。
尽管这部小说的单薄容量与单薄结构似乎还不足以支撑一部长篇小说,但至少从形而上主题表现的角度来看,毕飞宇完成了他的一次艰难超越。
可贵的是,毕飞宇本人对他这种写作姿态的负面效应也有着充分的艺术自觉。
毕飞宇有着两副不同的笔墨,一副笔墨致力于呈现感性的小说形态;一副笔墨营构的是文本的哲学形态。
他成功的艺术经验在于把自己对于“抽象美的追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