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如春小说网】地址:https://www.ruc1.com
在日本的摩托车生产行业中,本田、铃木和亚马哈是最大的3家生产企业,它们的产品占据了日本摩托车产品市场的98%以上的份额,号称日本摩托车〃三巨头〃。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本田和亚马哈之间爆发了一场争夺日本摩托车市场〃霸主〃地位的商业战,在这之前,本田已是老大,日本街头行驶的摩托车差不多有一半是本田的产品。
但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本田由于将注意力转移到开发、生产轿车和向海外扩展上面,导致市场份额节节下降。
而此时的亚马哈感到扩展市场时机已到,便频频发起攻势,意欲夺取日本摩托车市场的〃冠军〃宝座。
可惜的是,由于亚马哈对市场判断多次失误,结果不但夺冠无望,连〃老二〃的位置也没有保祝本田同亚马哈打得难解难分,为铃木的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其重新坐上第二把交椅(1967年,铃木曾因忙于开发轻型汽车而被亚马哈夺去〃老二〃的宝座),亚马哈再次沦为日本摩托车三强之末。
龙虎之战不相让
这场本田…亚马哈之战的导火线是轻便摩托车。
在这之前,摩托车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一种是警察或体育比赛用的大气缸运动型摩托车;第二种是当作交通工具的实用型摩托车;第三种是纯粹用于消遣玩乐的娱乐型摩托车。
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的摩托车生产企业发现,一种造型小巧、启动方便、适宜于女性或白领人士通用的轻便摩托车很有发展潜力,便争相开发,生产。
最早发现这一市场并推出产品的是本田。
早在1956年,本田就推出了欧味十足的〃小本田〃,以后又陆续推出了〃查利50〃、〃罗密欧〃等多款小型摩托车。
1976年2月,本田推出的售价仅为63000日元的轻便摩托车,别出心裁地借意大利著名影星罗兰的喝彩声大做广告,结果广受女性消费者的欢迎,十分畅销,从而成功地迎来了一个所谓的〃轻便摩托车时代〃,一如我们眼下上海的助动车大流行。
亚马哈对这一市场的判断却稍逊一筹,直到本田的轻便摩托车已经成为日本女性消费者的〃宠儿〃时,才猛然醒悟。
在1977年3月推出了一种〃并步式〃轻便摩托车,穿裙子者不用跨腿即能骑乘,售价为6万余日元,显然是冲着本田来的,从此,本田和亚马哈的摩托车市场争夺战拉开了序幕。
亚马哈推出轻便摩托车虽然比本田晚了一步,但由于其产品的独特性,再加上借日本名演员大做广告,打开局面还是成功的,在激烈的竞争中,双方针对自己产品的安全性能大肆宣传。
本田说它的产品是跨腿骑乘,刹车时能立即用脚着地,十分安全,暗指亚马哈的并步式轻便摩托车缺乏安全感;而亚马哈亦不示弱,强调自己的产品〃重心低,所以更放心〃。
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这时,由于本田开始注意力转移到同美国合资,在俄亥俄州建立本田工厂以及在意大利贝卢诺建立销售中心上面,从而牵制了轻便摩托车开发的精力,使得亚马哈产品长驱直入,在日本摩托车市场上的占有份额节节上升。
1981年,本田和亚马哈在日本的摩托车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分别是近40%,相差无几。
〃再紧一步,我们就能赶上并超过本田,〃亚马哈社长小池久雄胸有成竹地说。
轻易获胜使亚马哈决策层出现了轻敌思想,不顾实际地提出了〃建立年产400万辆生产体制,夺取市场首位〃的口号,意欲挤走本田,独霸日本的摩托车市常
1982年,亚马哈一举投入300亿日元,建成袋井第二工厂,为建立年产400万辆生产体制打下基矗
不识时务难成器
正当亚马哈全力以赴、大规模地扩建工厂、提高生产能力、以实现年产400万辆摩托车的目标时,本田已不再袖手旁观,白白拱手相让日本的摩托车市场了,而是重整旗鼓,实施反击,不断开发新产品,强化销售网络,意在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
本田毕竟是日本的摩托车之王。
1982年,本田摩托车的市场份额又回升到近50%,亚马哈则降至32.8%,进入1983年,一升一降,两者的差距更大。
本田的实力之强还体现在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上。
1981年,本田推向市场的新品摩托车为27种,1982年和1983年都是45种,每月总有3至4个新产品〃亮相〃。
而亚马哈1981年、1982年和1983年推出的新品种分别为21种、27种、24种,明显不及本田。
这点连亚马哈的技术开发人员也甘拜下风,〃本田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
建立〃年产400万辆叙利亚产体制〃实属有勇无谋之举,亚马哈决策者没有认真分析市场形势,以及竞争对手本田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下降的原因,在顺利的形势下缺乏冷静的思考,一味追求产量,以致铸成大错。
8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进入低靡时期,社会购买力开始下降,亚马哈提出增产口号不久,便出现过剩现象,但亚马哈仍未醒悟。
1980年至1981年间,亚马哈的摩托车增产数量为43万辆,大大高于其他摩托车生产企业,大量的摩托车卖不出去积压在工厂仓库里,工厂仓库满了怎么办?摩托车不同于汽车,可以置放露天,外露的仪表、发动机等日晒雨淋,极易生锈。
于是有人想出了借用农家的水果仓库来堆放的办法,一时成为一大新闻。
当时人们估计积压在工厂、销售中心和农家仓库中的亚马哈摩托车将近100万辆,这对年产220万辆摩托车的亚马哈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摩托车是时麾品,流行的季节卖不出去,待过了流行期后,其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更糟糕的是,亚马哈并没有从产品严重积压现象引起警觉,没有断然采取大幅度减产措施,1982年的产量仅比1981年减少12万辆,仍达200多万辆,且削减的重点放在海外工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