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如春小说网】地址:https://www.ruc1.com
有的人说经典着作很难读,怎么办?我的办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个特点。
我做一个课题,当然必须在相关的书籍上下工夫,认真地弄清楚它们的涵义。
可是,一般的阅读,作为个人的一种精神生活,即使读的是经典,也没有必要去死抠涵义是什么。
如果在读的过程中你对某些内容不感兴趣,或者读不懂,你可以跳过去,或者就似懂非懂地了解个大概。
慢慢的,在这个不求甚解的阅读过程中,你是在受熏陶,你的人文素养是在提高,你理解经典的资源是在不断积累。
这个过程你不知道,实际上在悄悄进行,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读那些书丝毫不困难了,读起来非常愉快,可以把它们当闲书一样读了。
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为我所用的过程。
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排除做学问这个很实际的目的,不把自己放在学者的位置上,我想读书无非是为了汲取精神营养,让自己丰富起来,让自己的精神素质能够生长得好。
我自己感觉,读书最愉快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就是在读的过程中,你在所读的书中发现了自己,原来你也有这种体验、这个思想,也有这个好东西,跟大师是一样的。
原先你还不太清楚,没有仔细去想,大师促使你发现了这个东西,把你本来已经有、但自己还不清楚的东西给唤醒了,使它变得清晰了,然后你就可以让它更丰满,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是你的精神成长的过程。
所以,阅读本质上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愉悦。
(李鸿谷发言,略。
)
二、嘉宾对话
李鸿谷(以下简称李):我是1983年上大学,1987年毕业,我在大学里看过周老师的那本书《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在我们那个年代的装叉指南里,有三个人是必备的:尼采、萨特、佛洛依德。
你找女朋友,如果说我认识周老师,周老师送了我一本写尼采的书,还签了名,那会是最牛的。
今天碰到周老师,在我的青春岁月,在我的大学时期,我渴望他送我这一本书,我碰到他还是心里挺激动的。
我有一个问题,周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尼采,提供了哲学,他当时写的哲学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哲学文本,但是至少我对周老师的定义仍然是哲学研究者。
后来我工作之后,我发现周老师的写作变得特别有意思,特别个人化,他写《妞妞》,写家庭、写自己生命的感悟。
我想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哲学家慢慢转向了生命的体验。
这个问题背后有一个背景,李泽厚先生出了一本书,《应该轮到哲学出场了》。
那么,当周老师从我印象中的哲学研究者变成了生命感悟者或记录者之时,我想问问周老师,在这个时代,哲学对我、对他、对我们大家还有没有价值?如果有的话,在哪里?
周国平(以下简称周):开始你装作年轻的时候受骗的样子,其实是为了向我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其实你提的这个问题,我刚才谈的第一点里已经说了。
我在社科院哲学所,我很尊敬的长辈,比如叶秀山老师,他也批评过我,说周国平你搞哲学很有前途的,为什么不好好搞下去,要不务正业去写散文?我自己想,对于我来说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我并不认为我这个人承担着什么使命,要为中国哲学做出什么贡献,我从来没有这样的雄心。
谁爱做贡献谁去做好了,我自己对重要性的排序,根据的是我的生命体验,我的生命过程中什么东西是真正打动我的,深入我的内心的,那些东西才是我的宝贝,我一定要把它们表达出来。
那个东西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你没法代替我来写,你可以写尼采,但是你不能写周国平的生命体验吧。
我的生命体验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相比之下,学术是第二位的。
实际上我写尼采,你刚才提到的那本书,也不是纯学术的。
我不喜欢纯学术,即使你是一个学者,你也应该把你的学术研究和你的人生体验结合起来,把你最看重的东西在学术上弄清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