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如春小说网

第21章

我在上面几次讲到&ldo;新意&rdo;,&ldo;新意&rdo;是从哪里来的呢?有的可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出于&ldo;灵感&rdo;的,比如传说中牛顿因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心吸力。

但我们必须注意,这种灵感不是任何人都能有的。

牛顿一定是很早就考虑这类的问题,昼思夜想,一旦遇到相应的时机,便豁然顿悟。

吾辈平凡的人,天天吃苹果,只觉得它香脆甜美,管它什么劳什子&ldo;地心吸力&rdo;干吗!在科学技术史上,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来,现在先不去谈它了。

在以前极左思想肆虐的时候,学术界曾大批&ldo;从杂志缝里找文章&rdo;的做法,因为这样就不能&ldo;代圣人立言&rdo;;必须心中先有一件先入为主的教条的东西要宣传,这样的文章才合乎程式。

有&ldo;学术新意&rdo;是触犯&ldo;天条&rdo;的。

这样的文章一时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但是,这样的文章印了出来,再当做垃圾卖给收破烂的(我觉得这也是一种&ldo;白色垃圾&rdo;),除了浪费纸张以外,丝毫无补于学术的进步。

我现在立一新义: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到杂志缝里才能找到新意。

在大部头的专著中,在字里行间,也能找到新意的,旧日所谓&ldo;读书得间&rdo;,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因为,一般说来,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往往只谈一个问题、一个新问题,里面是有新意的。

你读过以后,受到启发,举一反三,自己也产生了新意,然后写成文章,让别的学人也受到启发,再举一反三。

如此往复循环,学术的进步就寓于其中了。

可惜‐‐是我觉得可惜‐‐眼前在国内学术界中,读杂志的风气,颇为不振。

不但外国的杂志不读,连中国的杂志也不看。

闭门造车,焉得出而合辙?别人的文章不读,别人的观点不知,别人已经发表过的意见不闻不问,只是一味地写去写去。

这样怎么能推动学术前进呢?更可怕的是,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人提出。

有人空喊&ldo;同国际学术接轨&rdo;。

不读外国同行的新杂志和新著作,你能知道&ldo;轨&rdo;究竟在哪里吗?连&ldo;轨&rdo;在哪里都不知道,空喊&ldo;接轨&rdo;,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1997年

------------

我的考证

------------

我在上面叙述中,甚至在&ldo;总结&rdo;的&ldo;学术研究发展的轨迹‐‐由考证到兼顾义理&rdo;中,都谈到了考证,但仍然觉得意犹未竟,现在再补充谈一谈&ldo;我的考证&rdo;。

考证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把它捧到天上去,无此必要;把它贬得一文不值,也并非实事求是的态度。

清代的那一些考据大师,穷毕生之力,从事考据,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好多古书,原来我们读不懂,或者自认为读懂而实未懂,通过他们对音训词句的考据,我们能读懂了。

这难道说不是极大的贡献吗?即使不是考据专家,凡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学者,有时候会引证一些资料,对这些资料的真伪迟早都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考证工作。

这些几乎近于常识的事情,不言自喻。

因此,我才说,考证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且考证之学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是有的。

科学研究工作贵在求真,而考据正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焉能分什么国内国外?

至于考证的工拙精粗,完全决定于你的学术修养和思想方法。

少学欠术的人,属于马大哈一类的人,是搞不好考证工作的。

死板僵硬,墨守成规,不敢越前人雷池一步的人,也是搞不好考证的。

在这里,我又要引用胡适先生的两句话:&ldo;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rdo;假设,胆越大越好。

哥白尼敢于假设地球能转动,胆可谓大矣。

然而只凭大胆是不行的,必须还有小心的求证。

求证,越小心越好。

这里需要的是极广泛搜集资料的能力,穷极毫末分析资料的能力,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然后得出的结论才能比较可靠。

这里面还有一个学术道德或学术良心的问题,下一节再谈。

相邻小说
甜头脑和咸高兴  我室友超香的  丧病大学  娱乐圈大清醒  捡到一个没用的西装男  结婚后老公成了我教官  阅世心语  随易而安  被宠爱的病美人的一生  佛诱我心  长津湖之亮剑就变强  菊花门  季羡林谈写作  真话能走多远  戏精天师花式捉鬼  当死宅遇上面瘫  穿秋裤没  我的初恋小记  烟灰,月光,伏特加  爱的世界只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