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如春小说网

第42章

我觉得国防文艺应该是多样的统一而不是一色的涂抹。

这儿应该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由纯粹社会主义的以至于狭义爱国主义的,但只要不是卖国的,不是为帝国主义作伥的东西。

……我觉得&ldo;国防文艺&rdo;应该是作家关系间的标帜,而不是作品原则上的标帜。

--------

1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iddot;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为了与朋友们进一步交换意见,七月十日沫若又以&ldo;国防文学&rdo;为专题,跟陈北鸥、任白戈、林林、张香山等质文社同人举行了座谈。

他在发言中强调&ldo;国防文学&rdo;比&ldo;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rdo;含义更广,前者包括了后者,因此后面这一口号&ldo;如果在国防文学问题的内部提出是对的,如果同国防问题对立起来自然是错的&rdo;。

对于郭沫若的这些看法,鲁迅非常重视,他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篇万言长文中,诚恳地表示&ldo;很同意郭沫若先生的&lso;国防文艺是广义的爱国主义的文学&rso;

和&lso;国防文艺是作家关系间的标帜,不是作品原则上的标帜&rso;的意见&rdo;。

不过,他也持有异议,比如,他指出:&ldo;应当说:作家在&lso;抗日&rso;的旗帜,或者在&lso;国防&rso;的旗帜之下联合起来;不能说:作家在&lso;国防文学&rso;的口号下联合起来。

&rdo;

由于鲁、郭之间长期以来时有笔墨纠纷,再加上这次关于文学上两个口号的意见分歧,一些反动政客和文人便乘机挑拨离间,飞短流长,妄图破坏和分裂他俩的关系。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十日上海出版的反动杂志《中外问题》(其前身为《社会新闻》)第十六卷第四期上,置于《党政秘闻&iddot;文化情报》专栏的显著地位刊载的《郭沫若与鲁迅》,居然扬言&ldo;文坛上没有两把并列的交椅&rdo;,鲁、郭绝不会&ldo;释嫌为欢&rdo;,这些家伙巴望能&ldo;坐山观虎斗&rdo;,眼见他俩落得个&ldo;两败俱伤&rdo;。

事情果真有点麻烦,东京的朋友们,尤其是年轻的朋友,读了鲁迅的长文后都很愤慨,而且有许多人感到彼此的分歧愈见严重,他们对事态发展的估计更加悲观了。

唯独沫若不以为然,他披阅了鲁迅的万言书,觉得问题是明朗化了,看到了解决纠纷的曙光:鲁迅先生毕竟不愧是我们的鲁迅先生,他的态度是这样鲜明,他的见解是这样正确,原来他对于&ldo;国防文学&rdo;并没有反对,而是同意两个口号并存,他实在是一位宽怀大量的人。

鲁迅说得好:&ldo;问题不在争口号,而在实做&rdo;;&ldo;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

&rdo;使沫若深感内疚的是,自己对鲁迅每每妄生揣测,就如这次论争吧,在读那篇长文之前,竟没有摩触到他的真意。

阋墙的兄弟应该外御其侮,八月三十日,沫若打着赤膊费了一日之力,草成《蒐苗的检阅》一文,把这次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看作一次军事演习,就象古时候按季节征集全国壮丁举行大规模田猎一样,春天的谓之&ldo;蒟&rdo;,夏天的谓之&ldo;苗&rdo;,鲁迅也是&ldo;在调遣着我们&rdo;作&ldo;检阅军实的蒟苗式的模拟战&rdo;。

敌人的阴谋诡计终究未能得逞,通过两个口号的论争,郭沫若与鲁迅非但没有决裂,反而更加亲近了。

他们始终有着同一的目标,而今主动紧密配合,有时还采取统一行动。

十月一日,郭沫若与鲁迅、茅盾、巴金、冰心等二十一人,在上海《文学》月刊联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呼吁全国文学界同人为抗日救国而联合起来,要求废除&ldo;阻碍人民言论自由之法规&rdo;。

他们的爱国呼声,很快传遍海内外,反动派为其威力所震慑,十分懊丧。

正当郭沫若对鲁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时,万万没有料到鲁迅会溘然与世长辞。

这是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黄昏时分,伏案工作了一天的沫若拿起刚送来的晚报随意浏览,突然见到了这条消息:鲁迅先生于今晨五时二十五分在上海逝世。

相邻小说
[综漫]我被最强诅咒了  穿书后成了皇帝的情敌  情深似浅  死神不可欺  (美人为馅同人)[美人为馅]逃离精神病院  原来我是帝都拆迁户[重生]  穿成A,女主在我怀里哭唧唧  等一颗糖[校园]  重生八零:发家致富万元户  博女与硕男的互撩时光  悍妇难为  见鬼少女[综漫]  你撩我一下  惊!生子文主角是直男  摔!这坑爹的游戏  菜刀通天  (七五同人)南侠觅颖之寻昭记  魔尊直播送元帅草原  中式民俗灵异直播  草包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