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如春小说网

第49章

适之先生以青年暴得大名,誉满士林。

我觉得,他一生处在一个矛盾中,一个怪圈中:一方面是学术研究,一方面是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

他一生忙忙碌碌,倥偬奔波,作为一个&ldo;过河卒子&rdo;,勇往直前。

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意识到身陷怪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认为,这个怪圈确实存在,而且十分严重。

那么,我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我觉得,不管适之先生自己如何定位,他一生毕竟是一个书生,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书呆子。

我也举一件小事。

有一次,在北京图书馆开评议会,会议开始时,适之先生匆匆赶到,首先声明,还有一个重要会议,他要早退席,会议开着开着就走了题,有人忽然谈到《水经注》。

一听到《水经注》,适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擞,眉飞色舞,口若悬河。

一直到散会,他也没有退席,而且兴致极高,大有挑灯夜战之势。

从这样一个小例子中不也可以小中见大吗?

我在上面谈到了适之先生的许多德行,现在笼统称之为&ldo;优点&rdo;。

我认为,其中最令我钦佩,最使我感动的却是他毕生奖掖后进。

&ldo;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rdo;他正是这样一个人。

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

中国是一个很奇怪的国家,一方面有我上面讲到的只此一家的&ldo;恩师&rdo;;另一方面却又有老虎拜猫为师学艺,猫留下了爬树一招没教给老虎,幸免为徒弟吃掉的民间故事。

二者显然是有点矛盾的。

适之先生对青年人一向鼓励提挈。

40年代,他在美国哈佛大学遇到当时还是青年的学者周一良和杨联升等,对他们的天才和成就大为赞赏。

后来周一良回到中国,倾向进步,参加革命,其结果是众所周知的。

杨联升留在美国,在二三十年的长时间内,同适之先生通信论学,互相唱和,在学术成就上也是硕果累累,名扬海外。

周的天才与功力,只能说是高于杨,虽然在学术上也有所表现,但是,格于形势,不免令人有未尽其才之感。

看了二人的遭遇,难道我们能无动于衷吗?

------------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3)

------------

我同适之先生在孑民堂庆祝会上分别,从此云天渺茫,天各一方,再没有能见面,也没有能互通音信。

我现在谈一谈我的情况和大陆方面的情况。

我同绝大多数的中老年知识分子和教师一样,怀着绝对虔诚的心情,向往光明,向往进步。

觉得自己真正站起来了,大有飘飘然羽化而登仙之感,有点忘乎所以了。

我从一个最初喊什么人万岁都有点忸怩的低级水平,一踏上&ldo;革命&rdo;之路,便步步登高,飞驰前进;再加上天纵睿智,虔诚无垠,全心全意,投入造神运动中。

常言道:&ldo;众人拾柴火焰高。

&rdo;大家群策群力,造出了神,又自己膜拜,完全自觉自愿,绝无半点勉强。

对自己则认真进行思想改造。

原来以为自己这个知识分子,虽有缺点,并无罪恶;但是,经不住社会上根红苗壮阶层的人士天天时时在你耳边聒噪:&ldo;你们知识分子身躯脏,思想臭!&rdo;西方人说:&ldo;谎言说上一千遍就成为真理。

&rdo;此话就应在我们身上,积久而成为一种&ldo;原罪&rdo;感,怎样改造也没有用,只有心甘情愿地居于&ldo;老九&rdo;的地位,改造,改造,再改造,直改造得懵懵懂懂,&ldo;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rdo;。

然而涅难望,苦海无边,而自己却仍然是膜拜不息。

相邻小说
结婚后老公成了我教官  佛诱我心  阅世心语  戏精天师花式捉鬼  菊花门  烟灰,月光,伏特加  当死宅遇上面瘫  被宠爱的病美人的一生  爱的世界只有你  穿秋裤没  我室友超香的  真话能走多远  季羡林谈写作  娱乐圈大清醒  长津湖之亮剑就变强  我的初恋小记  随易而安  甜头脑和咸高兴  丧病大学  捡到一个没用的西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