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如春小说网

第1章

新闻稿:龙应台转型之作

2009年09月24日15:02

继畅销书《亲爱的安德烈》之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ldo;家族人生情感&rdo;的力作《目送》。

近日该书中文简体字版终由三联书店引进出版,书中七十三篇文字一改龙应台犀利的文风,以温柔婉转的文字,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的&ldo;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rdo;,写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目送》中处处是我们感同身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这个秋天,每个家庭如果要选一本跨三代共读、生活分享的书,《目送》将是最细腻动人的一本。

龙应台转型之作

做为华人世界颇有影响力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一向有着不让须眉的开阔豪气,而其新作《目送》却让人感到曾经咄咄逼人刀光剑影的&ldo;龙卷风&rdo;开始变得温柔婉转,如微风拂面。

龙应台这些年来从公共领域转向关注私人领域,文风也从《野火集》的犀利批判转向《目送》的冷静感情书写。

也许是年纪的关系,五十六岁的龙应台,意识到时间的流转,开始专注于生活的细腻体会: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从来不敞开自己的龙应台,这次选择最美的汉字,挑战思考中的&ldo;生死大问&rdo;。

龙应台承认,《目送》在她年轻十岁时是写不出来的,与之前出版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相比,&ldo;《目送》完全是&lso;暗夜行山路&rso;的文章,完全是私己的&rdo;。

因为这本书的私密性以及它的情感的浓度,作者诚实地表示:无法在大庭广众之下畅谈这本书。

迟来的&ldo;人生基础课程&rdo;

2004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ldo;暗夜行山路&rdo;。

在父亲去世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跟她台湾&ldo;外省人&rdo;的身份有关。

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它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ldo;人生基础课程&rdo;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

&ldo;如果我在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亲戚的人际变化。

&rdo;她说:&ldo;可是我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的父亲过世,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

&rdo;父亲的逝世,是她第一次上&ldo;生死大课&rdo;,她也开始独自去咀嚼和消化人生不可逃脱的生老病死,&ldo;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

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rdo;

父亲过世、母亲失忆,死去与老化的演绎,加上儿子成长迫使作母亲的她要独立,&ldo;五十岁了,我的人生课程才从头上起。

&rdo;这迟来的&ldo;人生基础课程&rdo;还发生许多趣事:她不会煮饭,不知道蛋多少钱,分不清楚蜈蚣与马陆有什么不同。

直到儿子到香港与她居住,她才惊觉自己这方面的低能。

她记下自己的尝试与挫折,也写下对父亲的回忆以及与母亲的相处。

龙应台细细地写着生活点滴,从细微之事却更明白生死大课的本质。

&ldo;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

相邻小说
文化是什么  劣等标记  HRB过载了  在逃生游戏里和情敌绑定之后  重生宠婚:吻安,老公大人  平常茶,非常道  娇妾(穿书)  花似锦  过气天王[娱乐圈]  女高怪谈  毁不掉的爱痕  病弱白月光(快穿)  画地自囚  林清玄散文集  福妻到(百年好荷之三)  惜墨如金  烂漫的任一顾  如轻叩门  星光的彼端  奇梦商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