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第2页)
现在张小北一回来就威胁到他的地位,他自然十分不待见这个年轻后生。
但是老先生又觉得自己是个读书人,读书人就得有读书人的风度,所以他也没有做得太明显。
张小北见他没有明目张胆的排挤自己,也就淡淡揭过。
表面上仍对他十分恭敬,有时候还特意请教他一些问题。
两人的工作总算和平交接。
张小北一上任,就开始就县学着手改革县学的弊端,比如教谕、训导出勤率不高,师生之间互动不积极,学子们学习方法太单一等等。
他从自己做起一点点改革。
由于他的手段比较柔和,再加上自己积极带头,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少。
半个多月过去,学生们渐渐适应新老师的教学风格,愿意来找教谕探讨学问的学子越来越多。
张小北的教学方式灵活多变,一拘一格。
他布置学生作文,不让他们坐在学舍里绞尽脑汁地干想,而是让他们出去采风,实地考察再做。
比如说写关于民生的,就带他们去市井市集,或者是田间地头。
若是做诗,也会带他们到大自然中体会一番。
时不时地还在课堂上发起话题讨论。
这些改变倒是慢慢地调动起学子们的积极性,课堂的气氛也十分热烈。
这样,学子们倒不觉得上课苦,而是对每天的课程多多少少还抱有期待。
张小北接着又提出建议说要在县学设立奖学金。
凡是成绩好的学子有五百文到二千文不等的奖励。
这个建议县学已经上报。
除了奖学金外,张小北又对提出一个特别吸引学子们的方案。
他说他正考虑选出学生们的优秀习作,编辑成册,一部分放在县学的藏书馆里,一部分试着拿出去售卖。
学子们哪个不希望自己的文章入选?于是一个个卯足干劲,不是埋头苦读,就是奋笔疾书。
大家作文的热情空前高涨。
眼看着就到了年关,张小北休沐回家时,就跟寻音商量跟岳父那边寄年礼的事。
他们这边也没什么好送的,无非是一些当地的特产,干菜、干果、肉干之类的,反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嘛。
除了本地特产以外,还有寻音亲手做的鞋子和衣裳。
再加上夫妻二人写的信,一人一封。
张家的东西刚寄过去不久,那边的礼物也来了。
陈家的礼物可比他们贵重多了,各种皮毛布料,贵重补品几大箱子。
寻音还到了母亲亲手做的衣裳。
她摩挲着衣裳,忍不住又流了眼泪。
张小北赶紧好声安慰,又允诺说,等孩子出生几个月后他们就去看岳父一家。
寻音这才慢慢擦干眼泪,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ldo;相公,我最近是不是有些太爱哭了?有时还爱发个小脾气。
&rdo;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