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如春小说网】地址:https://www.ruc1.com
第二种是「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意思是甚么心都不用,都放下。
有人还有感觉,哎呀,我腿痛,我这里气动了,我的手有感觉,这都是因为你念动了,都还是有分别影像。
无分别影像是一切不起分别,但也不是无想定。
第三是「事边际所缘境事」。
不一定打起坐来才算修道。
你每天做人是追寻事,做布施、做好事、做福利事业都是追寻事,做功夫也是追寻事。
一切事到最后都是空的,在事情上磨练自己,做事时心中随时都还在修行,这叫「事边际所缘境事」,是菩萨境界。
菩萨大慈大悲是真慈悲,我们一般人的慈悲是假慈悲,事没有到边际。
第四是「所作成办所缘境事」,这就很高了,这时你的心念功夫到了,你念头想到甚么就成功甚么,是佛的境界,佛的所缘境界。
包卓立:事边际与所作成办的境界有甚么不同呢?
怀师:当然不同。
像这种最后成果的境界,这本经后面都有讨论。
像这种经典,我大概不会给你们讲下去,太辛苦了,这都是给菩萨境界讲的,我们大家都还没有到菩萨境界,很难听懂。
关于成果的境界其实我以前也讲过,你们可以参考一下《圆觉经略说》,这本书现在外面很流行,其中就有一部分是佛讲给菩萨们听的。
这里为大家简单提一下,总结来讲,就是把禅那、修止、修观这三个原则转来转去,有二十五个法叫二十五轮。
可以先修禅,后修止,再修观;也可以先修止,中修禅,后修观;也可以先修观,中修禅,后修止,等等。
《圆觉经略说》上详细说明都解释了。
这二十五轮不是呆定的,是旋转的,等于这个圆桌一样,是圆的,从哪一面都可以到达。
《圆觉经》的二十五轮与《楞严经》中讲的二十五位菩萨圆通不同,《楞严经》中是一个菩萨讲一个法门,《圆觉经》是给大家讲三个大原则,应用如何要看个人的情况,所以很难懂,其实这都是密宗的方法。
现在我们再回到原文。
弥勒菩萨的问题很厉害,他说:这四种修行方法中,哪几个是修止(奢摩他),属于止定的境界?哪几个是属于观的毗钵舍那的所缘境?又有哪几个是止观一起来的?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缘境事,谓无分别影像;一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二是俱所缘境事,谓事边际、所作成办。
真要得止的时候,心中没有思想杂念,意识心不起分别作用。
有分别影像则属于观,毗钵舍那有观察、省察、反省的意思。
所以真得定的时候,必定是无分别意识,一念不生,清净圆明,但同时又都知道。
前面讲的四种方法中,一个是讲止,一个讲观,后面的事边际所缘境事和所作成办所缘境事,是俱所缘境事,有止也有观,止里头有观,观里头有止,止观同时具有。
等于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要做事,有的同学要研究经济学,有的同学要做生意办公,这就要求你心很定,也就是说要有止。
同时还要求你能运用智慧分析事情,要有观,所以修行与做事的原则很像。
修止的时候就要万缘放下,修观的时候就要研究透彻。
再比如说修准提法,开始叫你修生起次第,先定下来,把地水火风观起来,观到菩萨境界,准提菩萨心月轮中,这是有分别影像。
最后到圆满次第,随时无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才是真正的止,才是定,有分别影像属于观。
等你修成功了,身心都会起变化,是事边际所缘影事。
最后你大彻大悟成佛是所作成办的所缘境事。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依是四种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毗钵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
菩萨于此善听、善受,弥勒菩萨接着又问:怎么样能够得定得止呢?又怎么样才能善于观慧呢?
注意,这里讲得止的时候用的是「求奢摩他」,讲观的时候用的是「善毗钵舍那」,一个是求,一个是善,用的都很准确。
佛回答弥勒说,我带领众菩萨,讲了几十年的佛法,但所有的佛经都不是真正佛法,都是教育法而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