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如春小说网】地址:https://www.ruc1.com
这是老柴最后的作品,首演后的第十天,他死于不知名的原因。
因为老柴本人的同性恋倾向,不少人认为他是因为迷恋一个贵族少年而使他的朋友们感到羞耻,于是共同决定请他自杀。
这个说法非常让人失望,远不如莫扎特未完的《安魂》来得神秘。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老柴回光返照的作品。
闻弦歌而知雅意,以低音提琴起本身就说明作曲家并不准备给我们一部轰轰烈烈的抗争作品。
我的研究生老板也听些古典音乐,他说老柴&ldo;浪漫&rdo;,而不愿称为&ldo;悲伤&rdo;,但我的朋友说悲伤入骨,仿佛陷在没有解答的困惑中,就这么死去。
乐队大约两管办的编制,特意增加的低音管在提琴部的配合下极度低回,有近乎哀乐的感觉。
而提琴部演绎的第二主题优美则优美,却依然带有悲哀的气氛,是一种哀婉。
不过加上铜管,那种低沉的痛苦就让人觉得不忍了。
第二乐章毋庸多言,谁都知道交响乐是种有制式的音乐,必然有些段落是用来填充和调剂的。
一个悠扬美丽的乐章也便于在曲折后趋近老柴本身所期待的悲伤。
第二乐章是个转折,第三个也是,铜管部早早地爆起了喧嚣的冲锋,战斗、奋起、悲壮……管它叫什么都可以。
提琴部在这里是配合钢管部的,强烈的轰鸣让我想到贝多芬,这种感觉如此激烈,导致第三乐章后听众一致鼓掌。
这是在像一个完美的结束。
关于最后一个乐章我和我的朋友产生了一些争论。
他说最后一章根本陷入了绝望和黑暗,我说最初的钢管部和提琴部的对话中,钢管部还部分继承了第三乐章的激情,只是在连续的对话中,激情最后被吞没。
提琴部最后奏起了极盛后的哀歌,终结在低音提琴上,和开始完美地扣成了一个环。
我以为老柴希望表现的是一种一生情绪的变化,从第二乐章的轻快到第三的激烈到最后的悲哀。
而第一乐章则是点题。
或者说第一乐章的整个内涵被后三个乐章扩展成篇。
到了最后,始终只是死亡和安静,归于低沉的宿命感。
指挥沉默约二十秒,一片寂静,起立鼓掌三次,开门,门外的风已经冷了。
其实这些都不是我想说的,我只是忽然记起了走在风中去找车的时候朋友给我讲的故事,斯大林死时,莫斯科大剧院循环演奏第四乐章,整个莫斯科便如一只巨大的铜管,悲怆的呼声在铜管中碰撞激荡,永远被囚禁于此。
那一刻我觉得有点懂了从未去过的俄罗斯。
byebye,blackbird
这篇勉强算是《全民公敌》(pubiceneies)的影评。
评论之前有必要讲讲这部电影的背景。
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大萧条的年代,人人惶恐,不知何去何从。
在很多人看来,是银行家和金融巨鳄导致了那场大萧条,于是对抗银行的黑暗英雄应运而生,他的名字是约翰&iddot;狄林格(johndilr)。
准确的说,狄林格是个银行劫匪,但在那个劫匪横行的时代,狄林格依然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明星式的人物。
首先在在普通人看来,狄林格抢劫银行是打击了金融资本家,有着与那个社会对抗的意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