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如春小说网】地址:https://www.ruc1.com
20世纪末期的中国读者看到这些事迹,很可能钦慕克伦斯基的风度。
但是何以在十月革命时克伦斯基一蹶不振,只能终身流寓海外(详下),另一方面列宁被称为“革命的天才”
,而且至今他的名字仍是家传户晓?其间之奥妙值得今人深思。
俄国革命事出突然,即革命者也感到措手不及。
时人只有两种方式可以对现局作历史之解释。
一是借用法国大革命之经验,一是引用马克思的历史观。
克伦斯基被称为波拿已。
革命的队伍不时唱马赛歌,被称为“无裤党”
(sans culottes)(详上书),又有些参与的人士,自称为吉伦德派(详上节),克伦斯基的内阁也有不少实业家与企业家加入。
可见得不少俄国人士在1917年仍在想念巴黎之1789年或1848年(拿破仑三世自此出头),初看起来,当中不无相似之处。
可是俄国和100多年前或70年前的法国相较,有很大的差别。
法国是一个纵宽均约500英里、同一文化的民族国家。
俄国的纵长即逾六千英里,当中有不同的民族和语言。
法国大革命扰乱十年之后,基层组织业已就绪,才有拿破仑者将革命精神人身化。
当时产业革命正待展开,第一帝国(拿破仑)和第二帝国(拿破仑三世)才能藉着资本主义作国家的陪衬。
俄国在1917年正受到产业革命不平衡成果的煎逼。
亦即农奴制度的残余尚未连根拔去,已有铁道电信等等现代设备,所以落后的社会部门更赶不上前进部门。
而事实上也表现着沙皇之专制皇权,不可能在全民动员之现代战争中成为有效的指导力量。
况且法国籍着革命产生的新兴力量去应付对外战争,俄国则因为对外战争无法结束,才有革命。
在后者的情况下,无法由专制皇权突然改为政党政治。
基本原因如是,与克伦斯基个人品德无关。
利用马克思的历史观解释当时情形,非独列宁。
而且平心而论,前述孟什维克的见解尚比列宁的观点更近于马克思及恩格斯的理论。
列宁是否革命天才,仍系历史家个人之意见。
但是他与其他同时人物比较,确是视界较宽。
但其所见也不一定正确(如他预期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也崩溃在即),我们可以从他传记中看出,他间常也难免悲观消极。
而若从他的整个言论看来,即可以体会他的革命哲学等于一个无神论者的宗教思想。
他的宇宙观有一个“目的沦”
(teleological)的布局。
因为其理想的全民平等,无侵略剥削与奴役,有如天堂获救,标榜着道德力量,使他感觉到只要目的纯正,可不论手段。
而且列宁的行动非常实际。
俄国农民希望得到土地,少数民族久已不满于帝俄的统治,这两点群众意识之所在,他都尽量掌握。
他曾说:
我们是民主的政府,因此纵是所见不同,我们也不能忽视群众的意向。
当农民将法律付诸实施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真理之所在。
生活是它自己最好的导师,它会表彰谁是正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