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如春小说网】地址:https://www.ruc1.com
“何意?”
蔡邕有点没弄明白杨秋这句话的意思,杨秋笑着随意拿起了一本书。
“倘若蔡先生的书籍无法大规模印刷流传,往后只是少部分人手中持有抄写的书籍。
几百年之后经历一些战乱,又或者遭遇一些火灾水灾,只有少部分人手中有所谓的蔡先生文集作品,到时候再有一些人假借蔡先生的名来伪作。
恐怕那时的人也难以分辨到底哪一个作品是蔡先生所写了,因为流传于世的书籍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这样的解释实在是太过清晰明了,蔡邕原本以为自己作品流传于后世的最大困难是其不够被人喜欢与接受,会被人遗忘。
但此刻他才明白,最大的困难是因为书籍实在是太难流传到后世了。
随便一点火灾,一点战乱,就足以毁灭大部分典籍。
这件事情在以前就已经多次发生,就像是如今仍未平息的今古文经之争,恰好杨秋这个时候也开口了。
“蔡先生也知晓今古文经之争,所以对于传承这件事情,蔡先生觉得最为重要的是什么?是让儒家永远立于朝堂之上,还是有无数的书籍能够让天下人流传?”
在汉朝,又或者是上下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传承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甚至这种事情在某些时候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
就如同到现在都还没有平息的今古文经之争,两边的人为这件事情争斗了数百年,那可谓是你死我活。
毕竟道统之争,向来就是有我没他。
蔡邕其实对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都有所了解,但他相对更倾向于古文经学。
毕竟今文经学喜欢结合阴阳五行、谶纬之学,还常常喜欢微言大义,蔡邕着实不赞同今文经学这种治学的态度。
而两边争了这么多年,原因就是因为当年的传承没有做好。
说起来这件事情还跟秦始皇有些关系,焚书坑儒这件事情确实是对他的污蔑,但他当年也确实坑杀了一些方士,烧毁了一些书籍。
只是后来儒家喜欢装可怜,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上,好像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
但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当中,再加上数年的战乱,确实有很多书籍遗失在了时间的长河之中。
所以今文经学就这样诞生了,当时很多儒生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然后用隶书的方式记录了下来,这便是今文经。
至于古文经,据说当时有一批典籍藏在了孔子旧宅的墙壁之中,后来被人找了出来,还有一些是在民间征集而来的。
这其中有没有政治运作现在已难以说清,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虽然存在利益之争,但其实也是因为传承出现了问题。
所以杨秋的这一发问,蔡邕自然理解了杨秋的言下之意。
只有将书籍传遍于天下,让知识传播在越来越广的人群当中,文明的传承才不会出现问题,这似乎很有道理,简直让人无法辩驳。
可是这件事情的危害究竟有多大?这位女将军到底是否清楚?
杨家军的政治宣言已经流传到了汉廷,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劳者有其得,不得不说,这样的世界似乎没什么不好。
但是想让天下人都读书识字,这还是太过冒险了,所以蔡邕没有再询问关于印刷术的事情,反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将军觉得,天下动乱的根源是什么?”
“因为饥饿。”
杨秋的回答极其简洁,没有任何花言巧语,更没有对圣人的言语进行引经据典,也没有说什么天子昏庸,朝堂大臣不贤,又或者是宦官之徒横征暴敛。
虽然这些都是导致动乱的原因之一,但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不管哪个人贪污了,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粮食不够吃,大家饥饿才会造反。
小部分的叛乱各有各的缘由,但能让天下千千万万的人响应,就是因为饥饿。
这一个答案大大出乎蔡邕的意料,他原本以为杨秋会说什么天子昏庸,宦官横征暴敛之类的话语。
“那将军是否可知,天下千千万万的人都读书了,人人都想当官,到时候还有谁会想去种地,到那时天下的人还能吃饱饭吗?”
“难道读书就要为官吗?”
杨秋此言一出,蔡邕还未能理解其中深意,杨秋便已经继续阐述起来。
“杨家军治下的学堂,读书习字之后,会有人专门钻研农学,有人专门钻研工匠之学,有人专门钻研数术,有人专门钻研兵法,有人专门钻研医学……蔡先生难道不觉得,这些事情的传承同样极为重要?”
这番话一说出来,蔡邕更是感受到了一种惊讶和深深的担忧。
他想到了杨家军治下的商业繁荣,想到了这位将军任用的官吏似乎很多都并非儒生出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