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如春小说网】地址:https://www.ruc1.com
佛陀有时会向弟子发问,这时往往他先有了极精辟的开示,当弟子无法回答的时候,他就把要说的教法说出,这样可以给弟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他就用这种方法来教导弟子,他问道:
&ldo;比丘们!没有受过我教法的人,遇见快乐的事会有快乐的感受,遇到痛苦的亊会有痛苦的感受,遇到不苦不乐的事也会有不苦不乐的感受。
同样的,受过我教法的人,也会遇见乐受,遇见苦受,遇见非苦非乐受。
那么,我问你们,没有受教的人和已经受教的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rdo;
(这里所说的&ldo;受&rdo;,是&ldo;色受想行识&rdo;的受,是指人的感官接触外
界的事象所产生的感觉、感情、感动与感受等等。
)弟子们不能回答佛陀的问题,于是说:&ldo;大德!我们的法,以世尊为本,以世尊为眼,但请世尊开示!&rdo;佛陀说出了心中的答案,他说:&ldo;比丘们!没有受教的人,遭遇到苦受,就会悲叹万分,益加显得彷
徨迷惑,好像中了第一支箭又中第二支箭一样,感到加倍的痛苦。
相反的,受过教法的人,遭遇苦受,绝不致徒然悲叹,自乱手脚。
所以说,受教的人之不同就是不受第二支箭。
&rdo;
接着,佛陀也说了乐受,他说受教的人遇到乐受并不沉溺在快乐中陶醉,放逸了自己,因为一旦为陶醉于快乐而放逸,第二支箭马上就会带来苦受,则因快乐带来的痛苦就加倍了。
佛陀的意思是,佛教的修行者与一般人应该有这样的不同:不管是遇到什么苦乐爱憎,都能自然的感受,而不会有特别的沉迷执著,也就不会受制于苦乐爱憎,能从束缚中超脱出来。
一般人则在痛苦时受苦,痛苦过了很久还苦恼不堪;在快乐时过度放纵,快乐过去后,苦亦随生;爱别离,怨憎会也是这样‐‐这就是第二支箭。
在《景德传灯录》里,记载了一则大珠慧海禅师和有源律师的对话,最能表现这种&ldo;随时过,不为外境所转&rdo;的精神:有律禅师来问大珠慧海禅师:&ldo;和尚修道,还用功否?&rdo;师曰:
&ldo;用功。
&rdo;曰:&ldo;如何用功?&rdo;师曰:&ldo;饥来吃饭,困来眠。
&rdo;曰:&ldo;一切人总如同师用功否?&rdo;师曰:&ldo;不同。
&rdo;曰:&ldo;何故不同?&rdo;师曰:&ldo;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
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rdo;‐‐这百种须索,千般计较不也是第二支箭吗?讲了佛陀有关箭的教化,联想起来,拔除人生的痛苦烦恼之毒箭是最
要紧的事,因为人生是这样无常短暂迅速于箭,而为了拔除人生的痛苦,我们应该培养不受第二支箭的胸襟。
修行的人也有快乐,也有痛苦,但修行的人不迷惑于快乐,也不在痛苦中迷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