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如春小说网】地址:https://www.ruc1.com
出版后,立即在京城引起关注,各大媒体纷纷发消息。
有专家学者对此书所披露内容,表示不能赞同,以莎士比亚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为由,认定此书不足为信,但更多人则认为,读者又多了一种探索真相的选择,这没有什么不好。
也因此引出一个重要话题:究竟专家学者能不能代表众多读者决定什么是事实真相?作为出版人和译者,我有些自己的想法,并专门为此书建个博客,旨在希望引起更多人关注与讨论。
现首先将译序放在此。
2005年到2006年,应该算是“密码”
年。
2006年,以《达芬奇密码》电影在全球上映而达至巅峰。
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其他密码隐藏着,仍然需要出版家们发掘并呈献给读者呢?您现在读着的这本《莎士比亚密码》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接触“莎士比亚”
作品,应该追溯回二十几年前了。
那时我在大连外语学院英语系读本科,那年月,读英美文学专业,有如眼下读计算机或什么ba一样热门。
但细细想来,却有太多遗憾。
首先,那时应该算百业待兴年代,出版业者还非常非常保守,每年出版的新书里,也没有多少“令人震惊”
性质的、“暴料”
性质的、“市场炒作”
的图书,更勿论出版什么“密码”
性质的东西了。
然而,生活于斯的人们与现在的人们,在图书种类的选择方面,幸福感不可同日而语。
当时,我大三时的班主任赵老师,被传是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
我对他顿时产生了崇敬感。
最让我感到至此不能忘怀的是,有一天他居然把我找到他的家里,让我给他誊清手稿,并写蜡纸(当时这些都是大学里的高科技,班上有同学举荐说我的字写得好,也有写过蜡纸的经验),他要在系报上发表他的作品。
于是,我成了他的手稿的第一读者。
在我的人生中,这是第一次看到“麦克白”
,看到“哈姆雷特”
的字样。
虽然,我还不太知道这些人物与我的人生有什么干系,与我二十几年后的今天有什么关联。
至于赵老师所写的深刻论述莎士比亚作品的文章,究竟有什么意义,文笔功底怎样,我现在早已不留一丝印象。
但“莎士比亚”
这四个大字,却从此留在记忆深处,估计至死也不会忘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