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如春小说网】地址:https://www.ruc1.com
包拯后人
对此信守不渝,形成了“孝肃家风”
。
包拯的儿子、孙子都为官却勤廉自守,
收入有限,生活清苦,故寿命皆不长。
从包拯去世到其孙包永年死,不到60
年间,包家仅有19 人,却先后死亡了13 人。
由此可见,包家前几代人口并
不兴旺,后来由于联宗、赐姓等,才出现了支分派衍、子孙众多的情况。
诚实忠厚的太祖父
包拯老家在安徽合肥,在汴梁做官,为何他的子孙会跑到江南宁波呢?
这里面还有一段历史。
据史料记载,包拯有两子,长子包臆,幼子包授。
北宋末年,宋高宗在包授的六世孙包元吉的保驾下南逃,在临安建都,
册封包元吉为翰林院待制。
南宋被元所灭,包元吉的孙子包荣当了元朝的廉访使。
晚年告老辞官,
从临安迁至四明。
包荣有两孙,即世懋和世忠,在元代至正年间,也就是公元1341 年至
1368 年左右,包世懋官居定海学教谕,包世忠随兄定居定海横坷堰。
至此,世居汴梁的包氏家族的其中一个分支便在江南宁波扎下根来,开
枝散叶。
日月如梭,转眼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宁波镇海钟包村出了一名读书人,
叫包奎祉。
这人潜心读书,只望一朝高中,怎料数应科举,仍是榜上无名,
遂以行医为业。
行至温州,开始做起丝绸生意。
由于包奎祉是读书人出身,
家底并不殷厚,做的也只是小本生意,干了一段时间,也没赚多少钱。
直到
有一天,一件事改变了他的命运。
有一天,包奎祉路经天台,见天色已晚,
便与挑夫到客栈住宿。
客栈里住的大多是赶路的生意人,第二天天还没亮,
他们就吵吵嚷嚷地起床赶路了。
包奎祉被吵得睡不着,也和挑夫早早出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