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如春小说网】地址:https://www.ruc1.com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我曾经说&ldo;独&rdo;这个东西,是君子与小人共同拥有的。
当小人在他单独一人之时往往会产生一个错误的念头,这些错误之念聚得多了就会泛滥,而欺负别人的坏事就会产生。
君子在他单独一人之时会产生一个诚的念头,诚实积聚多了就会谨慎,而自己管束的功夫就下得多了。
君子、小人在单独处事上的微妙差异,是可以加以评论的了。
《大学》自&ldo;格物致知&rdo;以后,以前的言论和过去的行为,可以作为扩大其知识的资料;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问题,也可以加深他的见识。
他的心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已经能剖析公私间的区别;在联系道理的时候,又可以充分精辟地研究事理的得失。
那么,对于善事应当去做,不善之事不应去做,早已明晰地认识到了。
而那些小人们,却不能有实实在在的见识,而去实行他所知道的事。
因此当眼前有一件好事需要办时,惟恐别人不能知道,因而去做时迟疑不决;对于有一件不好的事情面临时,心存侥幸,以为别人不一定能知道,因而拒绝得很不力。
背地里独处之时,弄虚作假的念头就产生了,这就是欺骗。
而君子,惟恐去办一件善事办得不力,在暗中有堕落的行为;一个坏毛病改正不了,就会像涓涓细流一样长年不断地犯下去。
暗室之中而仿佛面对天日,心里坚如金石。
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慎之又慎。
这就是圣人经典中的准则,而为后世贤人所切实探究。
世俗之儒认为独自体察是内心自我观照,这会导致对眼前的事理认识不清,从而使慎独的宗旨更加隐而不显。
总起来说,&ldo;明&rdo;应该在&ldo;诚&rdo;之先,不通过格物致知而得明,那么这个&ldo;慎&rdo;也就不会做得恰当;一味地用心于眼前的事物,当没有事物时,&ldo;独&rdo;也会无法把握。
这是修德的路径,不能不细加辨析。
※详解
曾国藩是以注重品行、为人圆融通达而著称于世的。
但是曾国藩在这一方面的成就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了整整一生的辛苦磨炼。
据说,曾国藩从小就很有心计,尤好报复。
嘉庆二十四年下半年,九岁的曾国藩随父至桂花塘一位姓欧阳的人家中就读。
一天,他与主家小孩发生口角,主人纵子,不问情由,将曾国藩骂了一通,在那里当塾师的曾竹亭还连连道歉。
曾国藩将此事暗记在心,到散学时,偷偷把主家的金鱼缸底部打破,水干鱼死,这才解恨。
十二岁时,曾国藩与小伙伴在神王庙里玩,不小心把神王翻倒在地。
竹亭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还给神王重新装了金身。
为了让曾国藩不再与邻居小孩嬉游,竹亭带着曾国藩到距家六里的九峰山古罗坪定慧庵去读书,早出晚归。
从此,曾国藩路过神王庙时,常把当作马骑的竹棍系上绳子,放在神王肩上,气愤地说:&ldo;搭帮你,我到山冲里读书去了!
你好好把我的马看着,如果我的马走了,定不饶你!
&rdo;
而且,即使在曾国藩封官以后,我们从当时曾国藩的一些家书中可以发现,他也曾是一个很小气的人,也会为自己升官发财而沾沾自喜。
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四月,曾国藩参加翰詹大考,题为《远佞赋》,以&ldo;请问下民常厥德&rdo;为韵;《君子慎独论》;《赋得&ldo;澡身浴德&rdo;》。
曾国藩列二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