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如春小说网】地址:https://www.ruc1.com
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样,反正我这个人是怕死的,我就不相信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是不怕死的,对死是没有恐惧感的。
我承认我从小就怕死,当有一天我知道,这个死不只是那些老人的事,也是我的事,有一天我也会老、也会死,当我明确地知道这一点的时候,我感到绝望啊,原来人生是这么一回事,最后等于零啊,那个时候真的感到内心崩溃。
当时我还很小,还在上小学,突然觉得人生没有了意义,我经历的这一切,这些欢乐啊,这些苦恼啊,这些笑啊哭啊,最后不是全没有了吗,什么都留不下,都是过眼烟云,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我不能想象有一天我会不存在,这实在太难接受了。
从此以后,这个问题就一直在折磨我。
其实,许多人在人生的早期都会想到死的问题,我在我的女儿身上就看到了这一点,好像有点遗传似的,她四五岁的时候就为这个问题苦恼,经常提出这方面的问题。
关于人死后会去哪里,妈妈告诉过她,会去天上,变成天使。
她爱妈妈爱得不行,就问:&ldo;妈妈,我不想跟你分开,将来你变了天使,我也变了天使,我们都到了天上,你还会照顾我吗?你还是我的妈妈吗?&rdo;妈妈说:&ldo;我们只要现在许下这个愿,就会的。
&rdo;她问:&ldo;可是到了天上我认不出你了怎么办呢?&rdo;妈妈说:&ldo;我们做个记号,就能认出了。
&rdo;她想了想,忧伤地说:&ldo;时间太长了,做了记号也会忘记的。
&rdo;五岁的孩子啊!她觉得人生特别美好,亲情特别美好,可是她想到了这么美好的东西不能长久,为此而痛苦。
人生的最大问题,理应也是哲学中的最大问题。
苏格拉底说:哲学就是预习死亡。
他的意思是,死亡是灵魂摆脱肉体回归纯粹的精神世界,而哲学就是让你练习过灵魂不受肉体束缚的纯粹的精神生活,你过惯了这种生活,到时候就能安详地面对肉体的死亡了。
当然,他的这个说法是把灵魂不死当作前提的。
中国的儒家一般来说不太重视思考死亡问题,但是到了宋明理学,受佛教的影响,也有了相当的重视,比如王阳明说,学问功夫最难又最要紧的是看得破生死,他把看破生死视为最高的学问。
当然,特别重视生死问题是佛教,有一位高僧说,佛教归根到底一件事,就是了生死。
但是,通常的情况是,我们对死亡问题是回避的。
不但自己回避,也不让小孩问,我常常看到,只要小孩问起这个问题,大人往往阻止,说不要胡思乱想。
这哪是胡思乱想啊,他想的是根本问题啊。
为什么回避呢?一个原因是恐惧,认为想这个问题是不吉利的。
对死亡的恐惧基本上是人人都有的,你既然是一个生命,当然不愿意生命结束。
我不相信一个人想到自己永远离开人世的一天会不害怕,不可能的,害怕是正常的。
可是我觉得回避的害处更大,这个恐惧到时候会来一个总爆发。
另一个原因是无奈,觉得想也没有用,到时候还不是一样要死。
思考当然不能让人不死,但这不是拒绝思考的理由,相反,正因为人必有一死,才需要通过思考来寻找一个角度,使自己能够用适当的态度面对,有没有这个角度是大不一样的。
还有一种普遍的想法,就是认为现在想还太早,到时候再想吧,到时候就自然解决了。
对于这种想法,我觉得索甲仁波切回答得特别好。
在《西藏生死书》中,索甲仁波切说,你说现在想还太早,可是西藏有一句谚语:&ldo;明天和来世哪一个先来到,只有天知道。
&rdo;死亡是不问你的年龄的,人在任何年龄都可能和死亡不期而遇,所以什么时候想这个问题都不是太早。
一般人的心理是宁可相信死离自己还远,因此在遭遇死亡的时候,就必定觉得太早太突然,非常不服气,非常委屈。
应该戒除这个心理,反过来想问题,随时做好准备,做到我就是今天晚上死也能够从容面对,安详地离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