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如春小说网】地址:https://www.ruc1.com
阅读一个是面要宽一点,还有一个是质量要高一点,一定要读好书。
我读书以经典着作为主,文学和哲学都是这样。
真正读进去了,再回过头去看那些一般的书,真的是看不上眼了,区别太大。
一定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平庸的书上,世界上平庸的书占大多数。
你们当老师的自己应该多读经典作品,然后选一些你喜欢的、读了有收获的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也读。
读什么书对你的写作会有直接影响,阅读的档次基本上决定了写作的档次。
阅读是在吸取精神营养,你老是吃营养差的食物,精神发育不良,内心贫乏,头脑不活跃,怎么可能写出好东西,不可能的。
事实上,中国作家是有读书传统的,作家同时是读书人和学者,所以笼统称作文人,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
在中国历史上,你看唐宋八大家,这些大散文家其实就是读书人。
中国古代的文人普遍有这个习惯,读书有什么感想,生活中有什么见闻,随时记下来,也不叫散文,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你看鲁迅、周作人、郭沫若、叶圣陶、林语堂、梁实秋、叶灵凤这些人,散文都写得好,读书也读得好,同时就是学者,写出很有分量的学术着作,比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郭沫若的史学着作,叶圣陶的《十三经注疏》。
他们许多人还是翻译家,鲁迅翻译了很多作品,梁实秋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全部剧本。
那一代人是不受学科限制的,治学、写作、翻译是一体的,对此我特别欣赏。
可是,现在这个传统已经丢了。
我曾经写过一段调侃的话,大概意思是:学者是以读书为职业的人,为了维持这个职业,他们有时候也写作;作家是以写作为职业的人,为了维持这个职业,他们有时候也读书。
(笑声)读书和写作成了两个不同的职业,这不对。
经常有人问我:在作家、学者、哲学家这几个身份里面,你最看重哪个?我很不喜欢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分得这么清楚?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灵魂,没有必要受这个限制,只要你是在过一种自己感到充实的心灵生活,这就行了,用什么形式是次要的,都可以。
我们现在很多作家,包括很多出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没有灵魂,就是给你讲个故事,发点议论,但是没有深度,你读了以后不能让你震撼,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很多作家是不读书的,不思考的,是没有内心生活的,没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的。
对于我的写作来说,另一个重要的东西是写日记。
我从小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受益无穷。
我觉得,对于每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财富是你的经历,你在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
日子你是留不住,但是你在生活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是能够留住的。
通过写日记,你的积累会越来越多,你的精神的储藏会越来越丰富。
而且我相信,通过写日记,你可以站得比你的外部经历更高,在人的高度上越走越高。
写日记的时候,实际上是你的灵魂在审视你的躯体的生活,你有了一个更高的自我,就是你的精神的自我。
普鲁斯特说,写作的时候,是你的另一个自我在写,这另一个自我其实就是精神的自我。
躯体的自我受你的现实生活的限制,精神的自我是自由的,它可以超越你的现实生活,漫游在想象的世界里,而这就是文学。
一个人如果他的这个精神的自我不觉醒的话,这个人是很可怜的,他完全被外部生活所支配,永远是身体的自我在外部世界里折腾,他的生活中没有文学,没有哲学,真的非常可怜。
所以我想,我这个人即使后来没有当作家,也是一定会坚持写作的。
我相信一个作家的真正的写作是从写日记开始的,他无非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习惯的人而已,他把他写的东西拿一部分出来发表,于是人们就称他为作家。
他一定有大量的东西是不发表的,一定有自己精神生活的密室,我认为这非常重要。
一个人首先应该为自己写,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而不应该以发表为目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写的东西根本不能发表,文革和文革后一段时间是没有地方能发表,包括后来还没有出名的时候,也是不知道该拿到哪里去发表,但我一直在写,写给自己看。
正是那个时候写的东西非常真实,后来发表出来也是大家最喜欢的。
现在我无论写什么,我都知道是一定能够发表的,你还没有写出来,人家就在等着了,我觉得这种状态并不好,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也比较差。
所以,我尽量排除这样的干扰,绝对不接受约稿,我说你们不要来烦我,我写我自己想的东西,写完了再考虑给哪个出版商,我基本上抱这样的态度,不让外部因素来干扰写作的纯粹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