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如春小说网】地址:https://www.ruc1.com
答:在评价精神素质时,我不认为可以按照年龄段来划分群体,哪个年龄段的人都是参差不齐的。
我当然不认为80后是垮掉的一代,从我在高校做讲座的反响看,我感受到他们对于精神事物同样有一种热烈的追求,所以我丝毫不奇怪他们在这次赈灾中有很好的表现。
我想提醒的是,你们生活在一个网络时代,希望你们能够分清网络的利弊,不要热衷于网络上的交际,这容易让人变得浅薄,应该让自己有真正独处的时间,拓展内心生活。
问: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想提一个怎样认识死亡的问题。
我认为死亡属于人生的一部分,由生到死是自然的过程,不应该以一种悲壮的态度去面对。
答:死亡是自然的事情,也是悲痛的事情,这并不矛盾,为死亡悲痛也是自然的。
至于悲壮,你可能是指尼采的酒神精神,对待生命和死亡的一种审美态度,我认为这种态度也是很积极的,没有必要排斥。
因为死亡是自然的事情,就只能有理智地接受这一种态度,这个逻辑未免太简单一点了。
事实上,真正面对死亡,人们的心理是很复杂、很微妙的,作为心理咨询师切忌把它简单化。
答长江商报记者问
问:相对于哲学家的身份,您更是一个痴情的父亲,是不是最心疼灾难中死去的孩子?
答:是的,看到死了这么多孩子,太难受了。
我完全理解震灾中父母和教师为了保护孩子宁愿自己死去,这是天下为人父人母者的本能。
问:您的女儿看震灾新闻吗?您担心这会给她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吗?
答:她看的。
她快10岁了,以她的年龄应该受这样的教育了,让她知道世界上会有灾难,人生必须承受苦难。
不必刻意强调,但也用不着遮掩。
问:经过这次震灾,人们或许会格外恐惧灾难的到来,应该怎样调顺这种心理?
答:抚慰受过灾难创伤的人,可以有哲学引导和心理疏导两种方式。
心理疏导是很细致的工作,不能光讲道理,也不能用刻板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靠心理师个人的体察能力和性格魅力,不过这样的心理师实在太少了。
我在电视里看到,有一个心理师拼命让孩子去回忆地震发生时的情况,孩子吓得大叫。
我想她一定是从心理学的教条出发的,譬如说弗洛伊德理论。
对于成年人来说,我觉得哲学引导的方式可能更有效,就是用自己的理性来面对人生和人生中必有的灾难。
人人都有理性,理性一旦被唤醒,人人都可以是哲人。
问:灾难中的死亡比日常的死亡更令人心惊,这或许会加剧现在社会上某些人群中流行的虚无主义,该怎样来解脱呢?
答:人有生命本能,生命本能是非常强大的东西,所以我相信人们不会因为这场震灾而陷入虚无主义,即使那些失去了亲人的人,多数也会逐渐找到新的生活乐趣。
如果你说的虚无主义是指没有信仰,乃至于醉生梦死、得过且过,我倒觉得其根源恰恰在于没有好好思考死亡的问题,应该在震灾的触动下开始思考,来为自己的人生寻求一种真正的意义。
问:面对灾难,人的心格外温柔,普遍有了同情心。
在私利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它仿佛是一种黏合剂,您认为同情心的价值在哪里?
答:同情心是道德的基础。
以前我对中国社会的道德状态非常担忧,人们的同情心普遍薄弱,善良成了稀有品质。
这次震灾中民众表现出来的普遍的同情心给了我们希望,善良的火种还在,好像一点就着了,这很鼓舞人。
问:但是该不该警觉,灾难过后冷漠又会重来?
答:非常可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