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佛陀这个地方是用问答的方式。
佛陀问阿难尊者说,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为什么说五蕴的身心世界,它的本质却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呢?这段我们说明一下。
我们的身心世界,我们的果报体、生命体,其实就是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五蕴的看法,当然生死凡夫是完全地执着,把五蕴当真,住在我们的感受、想象,所以我们的生命弄得一团糟,这是颠倒众生,完全地投入。
二乘人对五蕴的看法是完全地排斥,你看二乘人对五蕴是修不净、苦、无常、无我,是完全没有正面的思考。
所以,二乘人对五蕴的态度,我们叫作灭色取空。
这个色不是色法而已,包括整个五蕴。
把五蕴完全灭掉以后,安住在另外一个偏空的真理。
所以,二乘人对五蕴的态度是断灭的,完全地否定。
凡夫是完全肯定,二乘人是完全否定。
大乘佛法是认为,五蕴是有所否定、有所肯定。
在《楞严经》有一句话叫作“观相元妄,观性元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佛在《楞严经》对五蕴的看法是说,五蕴的假相,这个你不能当真,因为它生灭变化的,这个相状是虚妄的;但是五蕴的本性却是菩提之性,这你可不能否定,离开了五蕴的菩提性,那你就不能修菩提心了,你就不能修六波罗蜜了。
所以说,小乘佛法在修学五蕴他是以断灭为,他的最高指导原则,他是一个“断”
字。
大乘佛法对五蕴是一个“转”
,转识成智,或者是返妄归真,他是“转”
。
他认为五蕴是相状是虚妄的,但是它的本性是真实的,是菩提性的。
这个观念你懂了以后,我们就可以看下一段了。
所以这以下对五蕴的看法跟声闻人对五蕴的看法——全盘否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对五蕴是改变它,而不是断灭它,这个是大乘佛法的思考。
好,我们看别明。
别明分五段,戊一、明色蕴即藏性,戊二、明受蕴即藏性,戊三、明想蕴即藏性,戊四、明行蕴即藏性,戊五、明识蕴即藏性。
首先我们看,色蕴的本质就是如来藏性,也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真如本性。
为什么这样讲呢?看经文:
阿难!
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
则于虚空别见狂花,复有一切狂乱非相。
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我们应该要怎么样地来正确地观察色蕴呢?佛陀先讲到五蕴的如实空义。
先从假入空,我们遇到事情是先从假相当中带回空性。
那么佛陀讲出一个譬喻,他说比方说有一个人,这个人以“清净目”
,这个眼睛是健康的,它可以看清楚任何的东西。
健康的眼睛去观察晴朗光明的虚空,这个所观的境也是晴朗光明的。
所以健康的眼睛去看晴朗的虚空,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唯一晴虚,迥无所有——看到的结果是万里晴空、没有任何的乌云。
那么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比喻我们众生的一念心性是本来没有这个色蕴。
你现在是一个男人的相状或者是一个女人的相状,是你本来有的吗?不是,那是后来的业力的因缘才显现的,你本来不是这个样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何谓王道?不服就治。何谓霸道?服了也治。何谓王霸兼用?不管服不服,要治就治。杂王霸而兼百家,善治戎而长理政,领骄兵而御悍将,诛虓臣而戮豪强,起万众而征四海,覆一朝而定天下,蜀相杨羡也。穿越而来的杨羡本想要过着没事溜溜鸟,调戏调戏妇女的没羞没臊的生活。谁知道一下子穿成了一国之丞相,还是快要亡国的丞相。对此,杨羡只想要...
关于龙主归来身为大夏龙王,独掌北境三十万大军,执掌乾坤,却得知自己的妻女被人当狗羞辱龙王一怒浮尸千里,再怒地裂山崩,三怒天崩地裂!...
关于九劫轮回一入九劫深似海,黑暗仙元,苍茫浮生。罗睺化身,神子天赋,以杀止杀,以罪制罪。诗词为剑,歌赋为刃,文章为钟,笑傲天地间。九幽传承,后裔寻觅,曲径通幽,睥睨仙魔战。痴情幽雪,多情纷扰,香消玉殒,终归黑暗间。首发yuwangsheonewoo16com...
关于黄泉饺子馆我千不该万不该推开这间饺子馆的大门。从此看到了这个世界隐藏的,科学无法解释的,古老而诡异的一面。纸扎人偶,苗疆蛊毒,活人成煞,千年旱魃,人皮大衣。传说,半夜十二点到凌晨四点是灵魂,魑魅出没的时间。在通往冥界的十字路口有一家专门为死人开设的饺子馆,名叫黄泉。...
生为皇族,年少英雄,胆略不输霍骠骑!平乱灭董,封狼居胥,功名更胜卫将军!乱世风云起,英雄军中立,一朝跌落九重渊,岂能事事如意?厉兵南山谷,秣马汉中营,再铸辉煌八千里,誓要翻天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