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如春小说网

第65章

---------------

八诗(4)

---------------

此对于花木的慈惠的深情又反复申述于末四句: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如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折断最长条。

又来一次,杨柳柔美地飘舞于风中,指为颠狂;而桃花不经意地飘浮水面,乃被比于轻薄的女儿。

这就是第五节的四句: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这种泛神论的眼界有时消失于纯清的愉快情感中,当在与虫类小生物接触的时候,似见之于上面杜诗的第三节第四句者。

但是吾们又可以从宋诗中找出一个例子来,这是叶采的一首《暮春即事》: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此种眼界的主观性,辅以慈爱鸟兽的无限深情,才使杜甫写得出“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那样活现当时情景的句子。

此地吾们认识了中国诗的最有趣的一点——内心感应。

用一个拳字来代替白鹭的爪,乃不仅为文学的暗譬,因为诗人已把自己与他们同化,他或许自身感觉到握拳的感觉,很愿意读者也跟它一同分有此内在的情感。

这儿吾们看不到条分缕析的精细态度,却只是诗人的明敏的感觉,乃出于真性情,其感觉之敏慧犀利一似“爱人的眼”

;切实而正确,一似母亲之直觉。

此与宇宙共有人类感情的理想,此天生景物之诗的转化,使藓苔能攀登阶石,草色能走入窗帘。

此诗的幻觉因其为幻觉,却映入人的思维如是直觉而固定。

它好像构成了中国诗的基本本质。

比喻不复为比喻,在诗中化为真实,不过这是诗意的真实。

一个人写出下面几句咏莲花诗,总得多少将自己的性情溶化于自然——使人想起海涅(hee)的诗:

水清莲媚两相向,镜里见愁愁更红。

秋罗拂水碎光动,露重花多香不销。

取作诗笔法的两面,即它的对于景与情的处理而熟参之,使吾人明了中国诗的精神,和它的对于民族国家的教化价值。

此教化价值是二重的,相称于中国诗的二大分类:其一为豪放诗,即为浪漫的,放纵的,无忧无虑,放任于情感的生活,对社会的束缚呐喊出反抗的呼声,而宣扬博爱自然的精神的诗。

其二为文学诗,即为遵守艺术条件,慈祥退让,忧郁而不怨,教导人以知足爱群,尤悲悯那些贫苦被压迫的阶级,更传播一种非战思想的诗。

相邻小说
沉舟之爱  我养的崽登基了  我可不想破坏你们师徒恋  老师我叫金菲菲  小老板  反派邪魅一笑  烛光·秋夜·紫罗兰  湘西赶尸鬼事之迎喜神  六零小仙妻  在那遥远的小黑屋  烛中火与虫  李碧华短篇小说  莫非主播暗恋我  司寝美人  寻找前世之旅之樱翳逝  神医毒妃权倾天下  穿成山神后,我捡到了一条龙  先拿自己开涮  长姐不为母[快穿]  反派会洗脑[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