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如春小说网

第8章

吴张洞悉其情不欲前往,袁则裹甲怀械先一小时赴席。

稍进酒馔即告辞,牵朴泳孝手至门前,从容返营,使这一个暗杀行动胎死腹中;十七日洪、朴等又设筵邀闵妃侄闵詠翊,英美德日各国公使及中国商务委员道员陈树棠、税司穆麟德晚宴,日使不赴席,留日学生纵火并刀击闵詠翊,宾主哗散。

闵詠翊避至穆麟德家中,袁世凯率兵二百前往弹压。

到穆麟德门前,见到一个中国青年持枪守门,意气凛然,袁勒兵后退,两人互道姓名,才知这位青年是唐绍仪。

唐字少川,广东中山县人,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由清廷派为税务帮办,这是袁唐订交之始,两人都惺惺相惜。

袁入,见闵詠翊受伤颇重,具言是亲日的开化党所为,请袁速往救国王。

开化党既发动政变,洪英植等入宫胁王移居别宫,并请日兵入宫护卫。

国王、闵妃等被禁闭于景祜宫,老臣闵台镐、赵宁夏、闵詠穆等悉遭杀害,亲日派大权在握。

这时袁世凯主张勒兵勤王,吴兆有主张先请示北洋大臣,袁认为缓不济急,乃分兵进援。

袁为中路,吴张分左右翼,从王宫敦化门入,日兵曾据王宫狙击,终被袁兵攻入。

这时洪、朴等劫韩王逃北门关帝庙,袁遣茅延年迎王入清营。

洪英植等再三阻止,吴张二将亦赶至,韩王遂被清军迎入下都监清国兵营。

袁往谒,王泣诉洪、朴等逼其更衣赴日本,恰遇清军攻入王宫始获免,但仍为洪、朴等劫掠,若非清兵来救,真不知下落何方。

一边说一边流泪,情辞哀切。

日使知事已败露,乃自焚使馆,率兵出小西门前往仁川。

亲日派断发变服,逃往日本。

由于韩王在清营中,袁世凯遂代主持内政、外交、军事,后来韩王回宫,亦邀请袁入宫护卫,居住偏殿,和国王仅隔一墙,朝夕晤对。

这时袁只是一个26岁的青年。

韩大臣每日必会袁议事,听其指挥。

不久传说日军大集仁川,袁乃和吴兆有、张光前商议,分兵扼守汉江和护卫王宫。

在这个回合中,清朝和日本在朝鲜的竞争,由于袁世凯的果决,而占了上风。

日本对朝鲜是处心积虑已久,而清朝对朝鲜的政策则是摇摆不定,所以袁世凯虽在甲申事变中占了上风,但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国际问题要讲力量,当日本在朝鲜屈居下风以后,它便积极布置,陆续增兵,同时向清朝政府提出抗议,指责袁世凯妄启衅端,应负甲申事件的责任。

在这时候,清廷因中法争端尚未解决,不拟和日本再生麻烦,且以袁世凯官卑职小,此次在朝鲜闹出的事情,事先并未禀报朝廷,所以对袁并不太谅解,日本政府向清廷提出抗议后,清廷乃派吴大澂、续昌为特使到朝鲜来调查。

吴大澂认为袁轻启衅端,所以还没有启程就打算把责任完全诿诸袁世凯,并向日本谢罪。

光绪十年(1884年)十一月三日吴、续两大臣抵朝鲜。

十七日晋谒朝鲜王,转达清廷意旨,由于中法失和,清廷不拟和日本紧张,所以劝朝鲜忍耐。

同时吴、续两大臣并命令袁世凯把驻守王宫的军队悉数调回本营。

日本见清廷软化,态度更趋强硬,得寸进尺。

日本公使井上馨率日兵千余进驻西门外京畿道,另带卫队200人入宫,日韩洽商议和,日方提出五条苛刻条件,但朝鲜对外事务属于清朝政府,所以日韩的谈判转变成中日谈判,谈判地点亦转至中国天津。

中日谈判朝鲜事件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十八日举行,清朝首席代表是李鸿章,代表是吴大澂和续昌,日本全权代表是宫内大臣伊藤博文、农商大臣西御从道。

谈判从二月十七日开始,至三月四日结束,议定条款三项:(一)四个月内中日尽撤驻韩军队;(二)中日两国均无庸派员教练韩兵;(三)遇有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派兵赴韩,应先互相照会。

从这次条约中可以看出日本已取得和清朝在朝鲜的同等地位。

《江华条约》使朝鲜自认非中国属国;《天津条约》则使清廷自认朝鲜不是中国的属国,同时日本因此取得和中国同等地位,当时官吏的愚蠢,真是痛心之至。

袁世凯变成了这次事件的罪魁,大家都把责任推到他的身上,他看到朝鲜局势的任人宰割,非常痛心。

相邻小说
穿成顶流的豪门亲姐姐  空间老汉种田记  刚夺舍又重生?我在古代科学宅斗  云鬓衣香  迷魂记  我被整个皇朝逼婚了[书穿]  总裁每天为我打榜  木屋杀人事件  神葬  白月光下岗做替身  晴天  小仙姑她很邪门  我的物理系男友  绝世萌宝:天才娘亲帅炸了叶楚月夜墨寒  终生爱慕  一千滴眼泪  重生后公主殿下是朵黑莲花  被风吹过的夏天/慌乱的日子  快穿之娇妻  情到深处自然甜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