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如春小说网

第42章

那么此时使传主&ldo;念念犹咨嗟&rdo;的是什么样的&ldo;穷苦&rdo;之事呢?是&ldo;捷好之叹&rdo;吗?虽然此时的&ldo;捷好之叹&rdo;,比在她受政治株连之时,上升到成了其感情生活的主要矛盾,但在《晓梦》诗里却仍然没有它的位置。

因为在清照看来,作为儿女私事的爱情痛苦,只能在&ldo;别是一家&rdo;的妩媚的词中抒发,在庄重的诗里,不容许有这般不宜公诸于世的私情。

到底还有什么事,使这个红得发紫的时相的儿媳对现状如此不满呢?在这里如果没有解读者的感情投入和切身体验,就很难烛照诗中所暗含着的&ldo;不尽之意&rdo;。

在现实生活中,笔者一贯服膺这样的做人原则‐‐当自己莫名其妙地被推向逆境时,应表现出必要的自持自信,而自己一旦处在较顺利的境况时,必然想到今人尊重的师长亲朋,而且认定任何一个作为人类精神餐桌上合格营养师的文学家,都会具有这种品格。

李清照以其饱尝人间甘苦的一生告诉笔者,她和后来的秋瑾,以及近世把一切献给民众的诸多女性作家,在这方面各自具有不同内涵的值得效法的地方。

顺着这样的思路来考虑李清照的行实,不难设想,当她回到了汴京的丞相府邸后,很自然地会想起,与她的父亲李格非有通家之谊的晁补之和张耒。

前者是传主终生感戴的、为其文学才华的&ldo;说项&rdo;者1。

此时其各自处境如何呢?查《续资治通鉴》卷八十九徽宗崇宁五年春正月:&ldo;毁元祐党人碑。

又诏:&lso;应元祐及元符末系籍人等,迁谪累年,已定惩戒,可复仕籍,许其自新。

朝堂石刻,已令除毁,如外处有奸党石刻,亦令除毁,今后更不许以前事弹纠,常令御史台觉察,违者劾奏。

&rdo;据此,清照当不再受任何株连。

而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崇宁五年&ldo;三月戊戌诏应旧系石刻人,除第三等许阙下,余并不得到阙下。

&rdo;此诏后所列名单,晁补之在第二等。

可见他仍未得到解脱,不能象格非父女那样,名正言顺地回到汴京。

又据《续资治通鉴》崇宁五年正月&ldo;庚戌,三省同奉旨叙复元祐党籍……&rdo;,张耒仍在文臣余官轻第一等,仍不得解脱。

不仅如此,在张耒出知颍州时,得到苏轼死讯,因著丧服为苏轼举哀守孝,崇宁间为言官弹劾,再被贬谪。

根据这些确凿的史料,在清照写《晓梦》诗时,晁补之和张耒仍处于逆境和正在隐居是无疑的。

诗中&ldo;因缘安期生&rdo;诸句的&ldo;言外&rdo;、&ldo;不尽&rdo;之意,正是在这样的记载之中:&ldo;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

安期生仙者,1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云:&ldo;(李清照)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rdo;,李清照《分得知字》诗云:&ldo;学诗三十年,缄口不求知。

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

&rdo;

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rdo;1。

很显然,清照笔下的安期生,就是晁补之、张耒2等人的&ldo;言外&rdo;之名;再如诗中的&ldo;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rdo;,虽然是出自上述神话传说,难道不是李格非明水老家莲子湖畔真实生活的幻化吗?至于&ldo;翩翩&rdo;四句所写的仙侣,个个风度潇洒,才华横溢,谈吐高雅,妙语如珠,戏谑逗趣,巧手分茶,又很象是元祐党人谪离京城,被允许自便居住时,私下里自寻乐趣的情景。

苏轼在惠州所写的《纵笔》诗3,就是以类似于用禅悦的方式对于迫害的自我解脱。

因为被迫害者愈是胸无芥蒂,愈说明迫害者所施行的惩处无效。

行文至此,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样一段话:&ldo;有人如果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

&rdo;4用这段话反观李清照的这首《晓梦》诗,她在梦中所找到的也只是她和她的&ldo;前辈&rdo;的一段特殊经历的反映。

或者说此诗的字面是虚幻的,其内容却是相当真切的。

诗人通过这种亦幻亦真的内容,将北宋时期尖锐复杂的新旧党争加以隐括,使作品具有了很高的认识意义。

相邻小说
嫁入豪门的omega(无边客)  斑斓  陨焰劫火  欢喜佛,薄情赋  特别的你  梨花雪后  我把青春献给你  荒野寒山  你能不能撒开我  万人嫌备胎是美貌神明[快穿]  神医弃女太嚣张:王爷,别乱来  面具美人  好景良天  为皇  将错就错嫁了吧  鱼水春来  十年一夜  位面客商  穿越未来之狩猎情人  咱俩换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