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如春小说网

第26章

本性里善的萌芽要加以扩充、培养,才会发展为完美的道德;如果不加以扩充、培养,像伐牛山之木一样,善也会&ot;濯濯&ot;无存,并且产生出恶来

三、伦理观

从性善论出发,孟子概括出仁义礼智&ot;四德&ot;和&ot;五伦&ot;等道德规范,提出了&ot;义胜于利&ot;、&ot;舍生取义&ot;等道德行为评价准则,论述了&ot;存心&ot;、&ot;养气&ot;、&ot;寡欲&ot;、&ot;尽心知天&ot;等一系列道德修养理论

孟子以仁义礼智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不但第一个以四德并举,而且对四德的内涵重新作了规定,对仁义礼智的起源、相互作用及其关系作了深入的阐述

孟子认为&ot;恻隐之心,仁之端也&ot;&ot;恻隐之心&ot;即&ot;不忍人之心&ot;,也就是对人的危难的同情心孟子认它就是仁的萌芽,或者说它就是仁这样,仁这种道德现象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即心理情感的基础从人的心理感情活动的角度来解释&ot;仁者爱人&ot;的深刻原因,较之孔子的理论,显得更有说服力,更易为人们所接受这样,孟子就开辟了一条研究道德现象的新途径

孟子对义也给予了新解释他认为义根源于人们的羞恶之心于是,感到羞恶有愧则不当为;反之,则当为将这种羞愧不为之心扩充到所应当为之事上,这就是义

仁义这种道德原则如何变成道德行为呢?孟子提出了&ot;居仁由义&ot;说所谓&ot;居仁&ot;,即立于仁就是说,在道德生活中,一切都要从仁出发为此,他进行了解释: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孟子&iddot;尽心上》)

每个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它扩充到所忍心干的事上,这就是仁而仁者又要将自己之所爱推及所不爱但这种&ot;居仁&ot;&ot;推恩&ot;必须&ot;由义&ot;,所以它说: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同上)

又说:

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

(同上)

这样,&ot;居仁&ot;&ot;由义&ot;,仁爱尽管还是仁爱,但对不同的人,就有厚薄之别、先后之分了

孟子承认爱有等差,但他更强调由己及人在他看来,亲亲孝悌只是仁的扩充过程的开端,不亲亲而爱人固然是不&ot;由义&ot;,但仅亲亲而不爱人则更为不义亲亲而爱人就是将亲亲之心推及他人,&ot;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ot;(《孟子&iddot;梁惠三上》)

孟子所谓礼,其作用在于对仁义进行节制和文饰,既不让仁义失之无度,也不让它们失之于质实粗野孟子主张以礼待人,循礼而行,但他认为礼节仪式同仁相比,则是次要的礼是仁义的外化和形式化,它受制于仁义,产生于仁义

为了正确认识仁义原则并保证仁义的实践,孟子又提出&ot;智&ot;的范畴他说:

智之实,知斯二者(仁、义)弗去是也(《孟子&iddot;离娄上》)所谓&ot;知斯二者&ot;,就是对仁、义能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由&ot;知&ot;而&ot;弗去&ot;,就是在正确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地坚持仁与义的原则,执着地践履仁义道德

孟子将人们的社会关系概括为五伦,并为它们规定了具体的道德规范他说: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iddot;滕文公上》)

伦即伦次,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ot;五伦&ot;即五种人伦它们是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种基本的社会关系或伦理关系孟子认为这五种不同的社会关系都应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和原则,父子关系要以亲亲为原则,君臣上下关系要以义为原则,夫妇男女关系要以有差别、有区别的和谐为原则,长幼关系要以尊老养老为原则,朋友关系要以信实为原则&ot;五伦&ot;这五种道德原则是以区别人兽为背景提出的,它是人类社会由野蛮进入文明的标志、就道德规范而言,它是对四德的进一步具体化

利与义,是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孟子尽管承认人们物质利益的必要性,肯定先富后教、恒产对恒心的重要性,但在价值取向上,他还是义胜于利,认为道德原则重于物质利益

《孟子》开宗明义就是: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ot;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ot;孟子对曰:&ot;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ot;何以利吾国?&ot;大夫曰,&ot;何以利吾家?&ot;士庶人曰,&ot;何以利吾身?&ot;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何必曰利?&ot;孟子奉劝梁惠王只能讲仁义,不能讲利,认为如果讲利,就会引起争夺、招致政权颠覆因此,从表面看来,孟子似乎认为利是万恶之源,义与利是对立的其实,孟子这里所说的&ot;利&ot;与&ot;义&ot;含义较为复杂孟子所谓&ot;义&ot;,既是统治阶级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体现,又包含有一部分社会公共利益甚至一部分人民利益

他所谓&ot;利&ot;,实际指统治者的个人私利以及所代表的小集团利益,或者是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这从&ot;何以利吾国&ot;、&ot;何以利吾家&ot;、&ot;何以利吾身&ot;之&ot;利&ot;的对象中可以看得很清楚罔此,孟子在这里崇义而抑利,实质是反对统治者为一己之私利而置整体利益、长远利益而不顾他认为如果统治者带头追求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全国人人争而仿效,那么就会使国家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受到根本性的损害因而他提倡义,要用义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这种&ot;义&ot;,实质就是以道德原则为形式而出现的&ot;公利&ot;孟子所谓反对&ot;后义而先利&ot;,就是反对置私利于公利之先而提倡公利,最终还是有利于统治者本身不求利而利自得,这正是儒家的辩证法,正是孟子讲仁义的本旨

相邻小说
穿成女主的嫡姐  娱乐城  罗德斯岛战记3  每天都在和我的男朋友战三观  红楼炮灰生涯  慌楼  禁欲受变攻后都抢着娶我[穿书]  弃妃本狂妄  人生若只如初贱[网游]  重生之好好撩撩  [综文豪野犬]秋声  攻略者,请留下[快穿]  摄政王的天命医妃  阿吱,阿吱  霸总的小熊软糖成精啦  大佬们娇软易推倒  轻狂  文坛背后的讲坛  倾城之恋  反派帝师身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