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如春小说网

第17章

---------------

我们上百年文化命运天灾人祸的总报应(2)

---------------

所幸都是假设:这些前辈从未身受这等奇罪,别说他们,今天,凡在艺术圈混得开,坐得稳,多多少少有点成就的艺术家,扪心自问,仔细算算,没有一位是90年代艺术学院荒谬森严的教条钳制下出了道而成了功。

可怜今天十七八岁的少年儿郎,校门在前,关卡重重,怎么办?!

当今艺术教育的诸多顽疾,罄竹难书。

仅就招收新生、录用才俊、晋升教职而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考核外语并作裁判依据这一制度论,便是艺术教育的死症‐‐其根由,与什么外语、知识、学问、教育,均不相干,因说来话长,不说也罢,此处余皆不论,单来看看此一死症的乖谬与后果:

据说,推行外语教育是为便于同所谓国际&ldo;接轨&rdo;。

以人文艺术学科论,此乃大谬,不值细说。

日本与中国,均普及外语教育,日本的&ldo;国际地位&rdo;有目共睹,然据留日十余年归国任教的设计家陆志诚介绍,日本经已废除人文艺术学科的外语考试。

再看天津美院青年教师马树清一例,他说,十年前投考慕尼黑艺术学院时,教授问及德语程度,他只能用德语回答一句:&ldo;我不会说德语&rdo;,语出,遂当即录取。

相似案例,在出国艺术学生中不胜枚举。

而英美德法诸国青年若是投考本国艺术学院而非得通过&ldo;中文&rdo;考核而后始得录取,将成何体统?

据说,掌握外语将有利于同&ldo;世界先进学术信息&rdo;进行&ldo;交流&rdo;。

此说于理工医科等专业汔无疑义,但证之艺术专业的知识结构与修习规律,则纯属神话,迹近谎言。

各门类艺术自有丰富的专业&ldo;交流&rdo;方式,天生其才,即便文盲或聋哑也竟无妨,古今中外,未曾接受学院教育,甚至丧失某种官能而卓然有成的大艺术家,多不胜数。

音韵旋律造型色彩形体舞姿等等,根本就是无国界的&ldo;世界语言&rdo;,此乃常识,个别艺术家或可借外语略尽辅助之效,但仅属极次要的工具之一,殊不足道,才思敏锐言语犀利如毕加索,毕生不能背全二十六个字母;而在欧陆各大语系中,通晓数国语言原为常态,并非异能。

俄国人纳博科夫以英语写作,捷克人昆德拉以法语写作,钢琴家鲁宾斯坦可说五国语言,但其成就必在文才超迈技艺过人,不在掌握语种的多寡,因天下没有一位艺术家凭借外语而能全其天分、成其业绩,此亦毋庸置言的常识。

理工医科等专项外语的语意和语义,规范精确,通行世界,各国学生习而用之,其必要,其效能,无可置疑。

然文、史、哲及艺术门类词语,在各国母语中最是难以把握,仅以&ldo;艺术&rdo;(art)一词为例,即在欧陆各语系中,因地因时有过多种定义、歧义与变化,译成他国词语后,迄今误解不止,争论不休。

中国语文深奥精微,无论文言文白话文还是当今翻译体文字的传授与应用,也以文史哲及艺术类词语为最难,莫说从事创作实践的艺术学生,便是文史专家怕也错谬累累,殊难精而通之,如此,竟苛求千千万万艺术学生以外语作&ldo;学术研究&rdo;之用,岂非说梦?而国外艺术的大量信息,自有国家高等外语专才专事译介,外语教育若假设艺术家可凭修习外语而直接解读浩如烟海的外语文本,其昧于常理,尤甚于政策制定者的无知。

外语考试制的另一理由倒是出于纯粹&ldo;中国国情&rdo;。

相邻小说
快穿之情敌站住[GL]  茶前饭后gl  真男人不搞假gay[星际]  恐怖片专业户女配她爆红了  御灵之神妃医绝天下  炮灰男配只爱钱不谈感情  师尊又死哪儿去了  决战靖国神社  本君收徒方式有问题  我家封叔叔  不用掰,我弯的  美强惨一心要灭世  和离?呸  快穿之仙男  病美人放弃挣扎[重生]  美味撩神  契约男友  心计  被顶级富豪盯上后[穿书]  一本万利小娇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