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如春小说网

第75章

当然,僧尼们因为长期过着禁欲的生活,心理上存在着性压抑和性苦闷,也是事实。

过去有一首人僧人所作之诗云:&ldo;春叫猫儿猫叫春,听它越叫越精神。

老僧也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

&rdo;此诚为其心理之写照。

僧尼与俗家私通或僧尼互通之事,当然也有发生。

唐人刘言史有诗云:&ldo;旧是艳质如明玉,今日空心是冷灰,料得襄王怅惘极,更无云雨到阳台。

&rdo;这样调情的诗,竟是送给尼姑的。

女道士王灵妃赠给男道士李荣的诗中,竟有&ldo;此时空床难独守,此日别离卿可久&rdo;的句子。

诗虽为骆宾王代作,但&ldo;情&rdo;却无疑是王、李二人的。

闲人们之闲话僧尼,其实倒并不在于他们确知僧尼有多少私通偷情之事(应该说多数僧尼还是守戒的),而仅仅在于他们是&ldo;孤男寡女&rdo;。

中国文化认为,世间一切事情,都是成双成对的,各个形成一种对应关系,比如天地、日月、昼夜、阴阳。

人也一样,也必须成双成对,比如君臣、父子、夫妻。

成双成对才靠得住,独往独来便让人不放心。

因为&ldo;独立&rdo;便难免&ldo;失衡&rdo;。

大家心里不平衡,相信他们自己心里也不平衡。

何况,僧与尼虽然都是&ldo;独身&rdo;,但放在一起却也&ldo;成对&rdo;,则世俗之人,便难免要将他们&ldo;配对&rdo;,而且认为十分&ldo;相配&rdo;。

同样的,鳏夫和寡妇,也是&ldo;缺配&rdo;之人,倘若将他们&ldo;配对&rdo;,便能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因此,如果一个和尚和一个尼姑说了话,或一个鳏夫和一个寡妇说了话,人们就会认为他们之间一定有了&ldo;好事&rdo;,而种种&ldo;闲话&rdo;,便会应运而生,到处飞短流长。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易中天)‐‐闲话之(四)离婚与再婚

离婚与再婚,也是闲话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人对于离婚一类的话题,从来就是兴趣盎然的。

&ldo;某某人离婚了!

&rdo;这样的消息,在任何单位和社区,往往都能引起热烈的讨论。

打探真情者有之,寻根究底者有之,扼腕叹息者有之,大发感慨者亦有之,其热闹与兴奋,往往能持续好些日子。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议论别人的离婚呢?因为一般地说,中国人不赞成离婚。

在中国人看来,结婚也好,离婚也好,都不是纯粹的&ldo;个人问题&rdo;,而是&ldo;社会问题&rdo;。

&ldo;男大当婚,女大当嫁&rdo;,是社会的要求;&ldo;夫妻恩爱,白首偕老&rdo;,是社会的理想。

既然是社会问题,当然也就&ldo;人人有责&rdo;,大家都要关心过问。

所以,单身男女如果老不婚嫁;便会有人一再来介绍对象。

同理,已婚男女如果居然要各奔东西,自然也会有人一再来调解劝和,至少父老乡亲、同事邻居们要议论议论。

那么,结婚和离婚,为什么不是&ldo;个人问题&rdo;而是社会问题呢?因为,第一,它们关系到社会组织最重要成份‐‐家庭的建立或破裂。

第二,它们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我在《闲话中国人》一书中讲过,在中国传统社会中,&ldo;家&rdo;是社会组织结婚中最基本和最常规的单位。

最基本就是不可再分割,&ldo;最常规&rdo;就是&ldo;普遍性模式&rdo;。

这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一个重大区别。

西方社会是&ldo;个人本位&rdo;的。

个人是社会组织结构最基本的单位。

一个人完全可以因为个人的原因而脱离家庭,投身社区,加入政党,或独往独来,自行其是,仍不失为社会的一员。

他组成家庭也好,解散家庭她好,&ldo;成家&rdo;也好,&ldo;出家&rdo;也好,都完全是他个人的事。

相邻小说
和你一同逃亡  穿越到四十年后爱人变成了老头怎么办  孤女俱乐部  骑士与龙  失忆后和死对头在一起了  [综漫]学历不是问题  魔尊的养崽生涯[穿越]  黑的就是你  邪仙陆飘飘  汉代风云人物  救火  病弱美人被恐怖游戏BOSS宠爱  女生贾梅  鸣人,做我儿子吧  清明上河图密码5: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  相爱恨早  替身强欢霸道总裁宠上瘾  你好,秦先生  粘上橡皮糖  奕指江山